行为经济学:偏见×偏见=这个世界

经典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

(1)信息总体是对称的,即你知道的,我大概也会知道;

(2)人总体是理性的,我们总是能够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But,行为经济学说:That's no necessarily!


行为经济学是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新学,只不过,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

下面依次介绍行为经济学的五个知识点:

结果偏见、适应性偏见、鸡蛋理论、概率偏见、凡勃伦效应。


1. 结果偏见: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的有道理。


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案例:


销售团队月底发奖金。

平常自由散漫的销售A,业绩很好。

平常打法凌厉、很有章法的销售B,业绩很不好。

业绩奖金当然发给A,但最佳员工奖呢?

若只看结果,给A。

但你调查后发现:

A的做法很危险,只有20%的成功率。

B的做法很严谨,有80%的成功率。


正确做法:

克制结果偏见,给B发最佳员工奖。


瞎猫也会碰上死耗子,但它一辈子能碰到几次呢?


运用一:

思考并分清努力和运气。


运用二:

思考事件背后的逻辑,重点分析逻辑的漏洞/弊端。

从结果推导出原因的过程叫做归纳法。

但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否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


运用三:

一问,这个结果,真的有一个人为可控的原因存在吗?

二问,这个分享的人,真的知道那个人为可控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问,他引以为豪的,会不会恰恰是这个宝玉上的瑕疵呢?


2. 适应性偏见:为什么喜新厌旧


即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现象。

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

好东西久了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惯。

即:习以为常。


运用一:

通过阶段性给予,延长客户的幸福感(如一夜暴富,买买买时要一件件买,不要一次买完)。


运用二:

不断提供变化的刺激,给客户意外的幸福感(如不把奖金直接加到工资中,而是发一个真正的红包)。


运用三:

善用相互比较,让用户获得对比带来的幸福(如360卫士开机提示说你击败了92%的电脑)。


3. 鸡蛋理论:人们高估自己的劳动价值


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因人们热衷于购买宜家的半成品家具、回家自己组装,故该理论又称:宜家效应。


运用一:

让用户有参与感,投票、选择、搭配等(如早期小米让用户参与MIUI系统的功能和体验设计)。


运用二:

让用户付出劳动,留30%的工作给用户自己做,这个商品就能在他心中镀上光环。


4. 概率偏见:全世界一半的娃,丑到了平均线以下


直觉和客观概率往往是不相符的,这种心理概率与客观概率的不吻合现象,即概率偏见。


原因一:

代表性偏差,即以偏概全。

例:你在赌场连赢几局,觉得今天运气贼好,如果继续,上帝会请真实的概率狠狠教训你一顿。


原因二:

可得性偏差,即眼见为实偏见。

例:飞机失事,你就觉得飞机很危险。


原因三:

沉锚效应,即先入为主。

例:某女第一个男友是渣男,就觉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5. 凡勃伦效应: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这是一种因为“炫耀性消费”心理导致的,东西越贵,越好卖的现象。


运用一:

贵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

例:LV的包、Burberry的围巾。


运用二:

穷人也有炫耀需求,即“装”。

例:年底朋友圈很多人晒书单,但是,中国42%的成年人,一年都看不完一本书。你要怎么办?千万记住,帮助他装,不要揭穿。


核心:

贵不是目的,但要能让消费者恰到好处的炫耀或不露声色的装!


“行为经济学”就介绍到这,下期介绍“微观经济学”。

也欢迎搜索公众号“知与知”,获取我的vx,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