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上市險企3月保費環比近翻倍,春天要來了嗎?

3月,五大上市險企的保費環比將近翻倍,在境內疫情逐漸減退之下,保險業的春天終於要來了嗎?

截至上週末,A股五大上市險企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人保(601319.SH)、中國太保(601601.SH)、中國平安(601318.SH)、新華保險(601336.SH)紛紛發佈了3月保費。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五大A股上市險企3月保費環比達到92%,將近翻倍。不過,就一季度的保費同比數據而言,壽險的分化態勢仍然明顯,從最高的34.92%到最低的-11.02%,疫情對於大部分公司的影響仍然顯著。

而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表面的保費數據上,業內分析師較為一致地認為,大多數壽險公司一季度的新業務價值將承壓。但隨著境內疫情的逐漸減退,第二季度保費將會回暖,各大壽險公司的戰略也將更趨同向價值靠攏。不過,橫亙在險企面前的挑戰還有低利率環境,儘管疫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投保需求,但低利率環境對險企負債端和資產端影響仍不容小覷。

保費環比翻番下的分化延續

從A股五大上市險企的保費情況來看,相對於2月,3月單月上市險企保費總體而言呈現了大幅攀升的態勢。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保費數據梳理發現,五大上市險企整體3月單月實現保費2762億元,較2月單月的1435億元環比大增92%。而從險企個體來看,除了平安壽險、平安健康險以及人保壽險之外,其他上市險企板塊的3月單月保費均實現超過70%甚至超過一倍的環比大幅上升(如下圖)。

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公開信息梳理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3月的“深V”型反彈相對而言較為常態,並不能說明保費從疫情中有大幅恢復。“從以往的險企開門紅狀態來看,2月通常會涉及到過年假期,因此開門紅是傳統的淡季,3月較2月相比通常有較大的環比漲幅,同比數據更能說明今年的問題。”一名保險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數據,2019年3月單月上市險企中除了當時已淡化開門紅的平安壽險環比漲幅較低以外,其他上市險企保費環比漲幅均超過60%,中國人壽甚至高達165%。

而從今年3月單月的同比保費來看,相對於財險的普遍穩健增長,壽險除了重啟銀保躉交的新華保險實現了18.73%的同比增長外,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人保壽險均呈現-3.6%至-10.4%的同比負增長,疫情對壽險公司的普遍影響可見一斑。

如果加上前兩個月的保費來整體看上市險企一季度的“開門紅”情況,壽險的分化尤為明顯。

上市公司保費情況顯示,五大A股上市險企一季度共實現保費9482億元,同比增長4.07%,其中壽險分化明顯,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一季度保費呈現34.92%及13%的同比增長;而太保壽險、人保壽險、平安壽險則呈現一季度保費負增長,其中平安壽險更是出現兩位數負增長,一季度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11.02%。

華泰證券表示,上市壽險公司一季度的保費表現分化也與各自的策略選擇有關,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分別憑藉提前儲備與銀保發力實現較快增長,而平安壽險、太保壽險在轉型推進下無法避免疫情的負面影響,體現出較大的業務壓力。

相對於壽險的分化,幾大上市財險公司保費情況則均有回暖。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3月單月保費收入同比均由負轉正。萬聯證券研究報告表示,疫情緩解後財險投保迅速恢復。從業務結構看,人保財險1~3月非車險佔比升至51.7%,對車險依賴程度明顯低於主要同業,非車險中意健險和農險增長強勁,平安亦是非車險驅動保費增長,1~3月增速20.7%,佔比35.6%。

一季報新業務價值難有驚喜

再過幾天,上市險企就將迎來季報期,而3月保費的公佈從一定程度上已對一季報有了預示。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受疫情以及部分壽險公司轉型疊加影響,今年一季報的壽險新業務價值(NBV)表現難有驚喜。

儘管一季度上市壽險公司保費呈現兩升三降的分化態勢,但綜合業內分析師觀點,普遍認為,一季報除了中國人壽新業務價值將呈現正增長之外,其他幾家上市壽險公司一季度的新業務價值均將錄得負增長。

三家總保費下降的上市壽險公司這一邏輯較為清晰。以平安壽險為例,在其一季度總保費下降11.02%背後其實更多還是靠續期保費拉動,而其一季度新單保費的同比降幅則更大,為19%,這樣不難想象其一季度新業務價值也將承壓。

而對於中國人壽而言,業內分析師普遍認為,由於開門紅提早佈局且隊伍發展較好,受疫情影響較小,其第一季度新業務價值將實現正增長。

但新華保險在一季度保費大漲超過30%的情況下,被普遍預計新業務價值將呈現負增長,這是為何?業內人士表示,新華保險新領導班子上任後改變了打法,採取規模和價值並重的策略,重啟銀保躉交產品來拉高保費,但躉交產品使得整體的新業務價值和新業務價值率受到拖累,這在其2019年年報中就體現出來了,而今年“開門紅”時期這一策略得到延續。萬聯證券表示,相比於新華保費的保費高增長,其新單期交和健康險新單的增長數據更加值得關注。

國盛證券預測稱,展望一季報,預計上市險企整體負債、投資表現均難有超預期因素,但市場預期逐步充分,而疫情下壽險代理人數量趨勢依然向好。預計一季報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及新華保險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2%、-28%、-22%、-26%。

二季度保費回暖,但低利率不容忽視

疫情無疑使保險業也成為受到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不過隨著境內疫情情況的緩解,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險企人士及保險行業分析師均認為,二季度將迎來保費端的全面復甦。不過也有人士指出,在全球疫情仍未見明顯緩解的情況下,低利率的環境對險企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疫情對壽險行業的影響主要在於,之前傳統的代理人面對面獲客的作業方式受到了嚴峻挑戰。而經過了前兩個月的磨合,目前代理人對於作業模式從線下搬到線上也已經適應。同時,我們增員方式也都搬到了線上,很多年輕人在疫情影響下對職業規劃產生了改變,線上增員的結果比我們預想得要好。”一名大型險企高管對第一財經表示。

除了代理人增員的短期紅利,行業分析師認為支撐二季度保費明顯改善的因素還包括運營線上化的理順、產品迭代完成、監管政策支持等因素。

天風證券表示,4月開始線下展業逐步恢復,且疫情有助於提升保障需求;各公司疫情期間儲備了較多的代理人新人及客戶;並且各家公司採取更加積極的產品、費用、隊伍政策。這些因素均將使得保單銷售出現改善,其預期全年大部分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將實現正向增長。

“此外,監管自今年以來持續出臺相關政策對行業進行規範,包括修訂重疾定義、放開長期醫療險費率制度、整治代理退保市場亂象等,我們認為大型險企有望在此階段把握機遇,積極推動代理人轉型與產品升級,以實現保險業務的量價齊升,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成長基礎。” 華泰證券表示。

同時,萬聯證券分析稱,4月之後壽險銷售活動將繼續恢復,各公司產品策略也將趨同,預計保費增速仍繼續靠攏,分化現象將逐漸緩解。

儘管保費改善預期已達到共識,但目前的低利率環境仍然是投資者對於保險行業的擔憂來源之一。

“不要低估低利率對於保險股的影響。”一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確實,低利率對保險公司的負債端和資產端均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利率下行使得準備金的折現係數發生改變,使其準備金計提壓力加大,對利潤形成負面影響,這種情況在前幾年就曾在保險行業中發生過;另一方面,大多數保險資金均投資於債券,利率的下降使得保險資金的再投資壓力巨大,甚至已經出現了再投資收益率小於到期資產收益率的倒掛現象,而負債端的預定利率調整通常較為滯後,這就會形成利率風險,造成利差損。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上市險企對於低利率已通過各種方法應對,市場不必過分擔憂。

國信證券表示,在日本等國家,保險業也面臨低利率的挑戰,海外保險公司在利率下滑環境中通過迴歸保障、開發新型險種、加強資產負債管理以降低風險。目前中國龍頭保險公司也通過迴歸保障降低對利差的依賴 ,分紅、傳統、萬能等保險險種均衡發展,增配長久期債券等方法來積極應對,對於未來不必過於悲觀。

而天風證券也表示,國內外的歷史經驗表明,壽險投資收益率的穩定性遠高於利率,且基本保持著 100-200個基點的利差,而利率下降還會帶來此利差的擴大。從目前資產端來看,無論是超長期利率債發行量的大幅提升、可以對沖利率風險的國債期貨向險資開放,還是險資對於高股息率股票的增持催生“債券替代策略”,抑或是保險行業非標資產投資能力的增強,均是低利率下險資所展現出來的積極因素。其預計未來 5 年上市險企淨投資收益率不低於4.5%。

“因為險資和一般的資金不一樣,我們的負債是長期的,可以穿越週期,目前的低利率環境有周期性,一旦經濟復甦了,利率水平就會上移。我們長期的回報率還是能夠達到6%以上的。” 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在2月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