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孫子兵法》:陰謀詭計不是人生正途

在完整解讀過《道德經》之後2019:我與道德經(附全文解讀),我嚐到了傳統文化對人思維和認識改造的巨大好處,於是我想著每週抽一個時間讀一點其他的傳統文化經典,逐步走上對傳統文化的融合之路,這次我選擇的是《孫子兵法》。


第一篇:計篇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隊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


我的理解:就此一句,孫子不愧為兵家鼻祖,孫子將打仗這件事上升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而不是簡單的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軍人“幹就完了”。


這段話看出了孫子具有超強的敬畏心和全局觀,他在世人皆對戰爭充滿熾熱之情的戰國年代,首先看到的是戰爭帶來的巨大凶險。作為戰爭的指揮人員,首先意識到風險,我們才有幹一架值不值得的考量。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譯文:所以,要用經過敵我五個方面的分析比較而定的計謀去研究它,以探索戰爭的情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所謂“道”,就是使民眾與君王的意願一致。這樣,他們就可以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不畏懼危險。

所謂“天”,就是指晝夜陰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

所謂“地”,就是指地勢的高低、路途的遠近、地形的險阻平坦、地域的寬窄、死地與生地的利用。

所謂“將”,就是指將帥的智謀、威信、仁慈、勇敢、嚴明。

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管理、軍需的供應。


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知道。瞭解和掌握這些情況的就能勝利,不瞭解這些情況的就不能勝利。


我的理解:孫子的這段話,就是知己知彼的具體內容,簡直就是古代版的SWOT分析。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敵我雙方的優劣比較來分析幹一架的勝算有多大,孫子總結要從這幾個方面分析:

道、天、地、將、法。


“道”,說起道就不自覺的想起“道可道,非常道”,這裡的“道”當然和《道德經》裡面的“道”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國君有兩條路選擇:王道和霸道。這裡的“道”才是孫子所說的“道”,即一國政治生態的關係。


孫子就說了,“道”就是你手底下的人聽不聽你的,你能不能凝聚民心,說的是一個有沒有群眾基礎的問題。


“天”、“地”這兩件事,說的都是一個形勢問題,包括自然環境、常識、習俗等,面對“天地”,講究的是一個審時度勢的問題,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荀子《勸學》中的一句話,“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天”、“地”皆為荀子口中的“物”,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就是要藉助當下的形勢來做局,這是一個對時機的選擇問題,在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時機下,我們才能成功。


“將”,指出了選人的標準:智、信、仁、勇、嚴,這是對“將”的人格排序。也就是說智慧第一,誠信第二,仁義第三,勇武第四,嚴明最末。


更具體的說,孫子認為,一個好的將領,靈活是第一位的,這樣能夠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戰場上,形勢多變,時機也是稍縱即逝,只有領導本人思維靈活,才能一直處於有利的一方。


信,其實不只是說這個人誠信,主要說的是“使手底下的人信服”,要讓手底下的人信服,那就得賞罰分明,不能夠自顧自己吃肉,別人湯都不能喝一口,為了打勝仗,甚至要表現得自己分毫不取,而給下面的人小恩小惠,你就想想如果你的領導每天在微信群裡公開團隊業績,發紅包,你開不開心,你願不願意努力工作?


仁,其實就是愛人,平易近人的領導我想沒有人不喜歡,古代叫“愛兵如子”,你的“父親”就是戰爭的負責人,你願不願意為了你的“父親”而拼命?這是一個道理,愛人者,人恆愛之。


勇,當將軍,你可以武功不是第一位的,但是你的勇氣必須能夠貫徹三軍,如果振臂一呼的人都是一個慫包,下面的人哪有信心打勝仗?勇,更重要的還敢於在合適的時機進行命令的下達,這是戰略制定者的勇武。


嚴,當將軍的嚴,大多都體現在危難之際,為了凝聚人心,發憤圖強,往往就殺雞儆猴,把那些可以洩憤的人拉出來,嚴懲,乃至幹掉。


智、信、仁、勇、嚴,可以說是挑選一個合適將領的標準,但在我看來,當一個書生“趕鴨子上架”走上了將軍的崗位,哪裡有什麼智和勇的品質,多數情況下會在嚴上發力,但是太嚴也會適得其反。


其實帶兵打仗,帶的都是一群人,一群你可以約束他們,他們約束不了你的人,這是一個關於獲得群眾基礎的問題,本質上就是能讓大家都聽你的命令,為你賣命。


怎麼做呢?不一定非要智和勇,因為這一時半會也補不了,甚至終生都補不了,你可以站在大家的身後,認真記錄誰衝鋒陷陣誰臨陣退縮,重賞衝鋒陷陣的人,並設計內部的競爭機制,把內部管理的公平做到極致,也是一種選擇。


原文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因此,要通過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即是說:


哪一方君主能夠使民眾與自己的意願一致?

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

哪一方更具天時地利?

哪一方法令能貫徹執行?

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

哪一方兵卒訓練有素?

哪一方賞罰分明?


我根據以上七個方面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如果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失敗,我就離去。有利的計謀,已被採納,還要造成有利的態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掌握作戰的主動權。


我的理解:這是“五事七計”的由來,前面的“道、天、地、將、法”是五事,這段文字說了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通過對“五事七計”的分析,才知道敵我雙方的實力情況,如果有可勝之機,才能舉兵決戰。這屬於基本面分析。


孫子也說了,光有好的基本面還不夠,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有利於我方的條件和時機,從而抓住戰爭的主導權,“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原文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能打而裝作不能打,要打而裝作不要打,要向近處而裝作向遠處,要向遠處而裝作向近處。敵人貪利,就引誘它;敵人混亂,就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人兵力強大,就要避開它;敵人氣勢洶洶,就要阻撓它;敵人辭卑慎行,就要驕縱它;敵人休整得好,就要勞累它;敵人內部團結,就要離間它。在敵人毫無防備之時發動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這是軍事家指揮的奧妙,是不能預先傳授的。


我的理解:孫子在這裡一口氣列舉了十二條詭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呢?我認為他想表達一個變化的觀點,所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不僅僅是說我要向左,就引誘你向右,最根本的是我要讓你不知道我的意圖究竟在哪裡,並把你帶到溝裡,露出破綻,好讓我一舉戰勝你。


咱們再念一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你“不備”、“不意”的時候,才是我出戰的時機。甚至說,上面的十二條詭道就是為了麻痺對方,讓對方放鬆警惕的表面功夫,而我暗地裡卻在觀察你的哪裡開始可以讓我以最小的損失就能拿下你。


由此可見,時間中的等待和忍耐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也是一戰成名的真功夫!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開戰之前,“廟算”能夠取得勝利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不充分。“廟算”周密就能勝利,“廟算”疏漏就沒有勝利,何況不做戰前的廟堂計算呢?我們根據“五事”、“七計”來進行觀察,誰勝誰敗就可見端倪了。


我的理解:這段文字再次看到了孫子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身上的品質,戰前分析,有勝算就打,沒有勝算就不要多此一舉了,對於基本面的分析,是我們鋪開戰略面的前提。


總結


這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篇》。總結這一篇的核心觀點:


核心思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核心內容:五事七計,十二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