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地标完美竣工,悬浮弯月点亮浐灞之滨

按照国际上通用算法,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即若某一次会展的直接收入为1,则对如餐饮、交通、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带动收入为9。

也就是说,每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经济聚集“内生”效应,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拉动就业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大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当越来越多的地方关注到会展经济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会展业便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

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一线城市牢牢抢占高点,以及西安、成都、南京、青岛等城市的加速跟进,换句话说,如何利用会展经济促进经济动能转换、扩大对外开放和扶持新兴产业,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示舞台。

会议中心与会展中心鸟瞰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坐落于浐灞生态区的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在西安建设的国际文化交流轴核心区和东部新中心,产业发展加上了新的腾飞引擎——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驱动城市发展

如今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作为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三大无烟产业”的会展业,近年来其在城市发展格局中占据的份量愈发重要。无论是对外交流还是城市自身地位的凸显,都与地区会展产业的发展水平相辅相成。

会议中心

说得直白一些,召开会议得有人,必然会有国内的、有国际的;会议得有主题,必然涉及不同领域,那么涉及的相关产业一定会关注;会议得有吸引力,必然是因为自身具备了与主题相关的足够实力……

要知道如今举办一场数百嘉宾规模的国际性会议,其对于城市交通、旅游、住宿、餐饮以及购物等第三产业消费链的带动,对所涉的相关区域来说,非常明显。

以贵阳为例,其是一个深受会展产业发展其益的例子。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8年,该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约4925场,参会参展人数约3016.28万人次。在“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展览数量和展出面积两个指标年均增幅均位列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第一。更为直接的带动是对于经济的刺激,在2011年至2018年间,贵阳全市展会活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26.6亿元,综合经济效益980.2亿元。

反观西安,会展场馆作为会展产业的承载主体,直接影响整个会展行业的发展,近年西安会展市场场馆规模不仅落后于北上广深,更是被成都、郑州所超越。所以提升场馆承载力,完善周边的配套服务,组建高水平的场馆运营团队,已迫在眉睫。


“会展名城”的西安载体

会展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西安而言,诸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来此布局,便是很好的佐证。

特别是包括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议、世界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深入人心,西安需要一块有着明确定位、足够专业和广阔的区域,来承载这些交流所要求的场馆和配套。在此基础上,作为会展名城载体的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应运而生。

这个西部设施最完备、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灞河岸旁形成了均衡对称的建筑格局,包括“国际展览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整体设计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GMP国际设计有限公司三家联合体设计。

东侧的会议中心是一座轻盈优雅、庄重而典雅的方正布局建筑,兼具会议功能与轻质展览空间。设计以简明抽象的手法,对中国古典建筑特征进行转译和传承,通过方正对称的格局、虚实有致的体量、宽大弯曲的屋面、理性规整的柱式,给予其新的诠释。

立面中上下白色月牙造型舒展,和月牙间的大玻璃幕墙形成虚实有致的对比。下月牙底部为内凹的首层全玻璃幕墙,在创造出建筑特有悬浮感的同时,形成开放友好的入口空间,夜幕降临时,上月牙将被点亮,形成滨河空间的标志景观。

会议中心

屋面设计并未采用传统的中式大屋顶,而是延续立面的月牙,形成宽大,弯曲变化的新屋面景致;而下月牙在外部形成出挑的入口灰空间,在内部形成公共玄关。上下月牙简明舒展的造型,赋予建筑古典优雅的气质。

西侧的是展览中心建筑序列沿一条绿化轴线展开,轴线南北两端设有两座大型入口建筑,其前方是宽阔的公共广场,长达900多米的轴线两侧将布置十二个展厅。

其建筑设计更是颇具亮点,以现代的建筑语汇诠释并回应了西安古城墙及城市肌理,具有很高辨识度,展厅外立面采用天然石材,石质墙体采用了西安古城墙的形式语言。

与坚固的基座相对应的,是轻巧的流线型屋顶设计,起伏层叠的曲线屋顶,唤起对丝绸之路上流动沙丘的遥远记忆。登录厅建筑突出于展厅建筑之上,气势非凡。错叠的屋面逐渐出挑,由室内延伸至室外,由巨大的十字柱支撑。十字柱呈锥形,向顶部逐渐变细。

会展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该片区还会启动会展中心二期建设和进口博览馆建设,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将会加速发展乃至服务于全省。


格局形成之后的故事开讲

摊开西安城市东北部的地图,你会发现什么?大水大绿,大开大合,功能性建筑规模宏大,轨道交通穿插其中,这是会展的物理基础。

聚焦到建筑层面看,会议中心、会展中心、圆桌会议中心、进口博览馆,高端酒店群以及立体交通轨道交通,相互聚集,彼此联系。至此,西安故有的稍显混乱的城市功能已被拆解重构,东北方向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城市功能拼图——会展,并达到“展带会”、“会带展”双引擎发展效果。

会展中心分布图

事实上,相较于西安的其他区域,浐灞生态区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他的生态基因决定了其在产业选择布局上的苛刻标准——即聚焦于金融、文化、旅游、会展、体育、健康、涉外商务等现代服务领域。

特别是在发展会展产业方面,依靠着“生态区+自贸区+金融区+领事馆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五区叠加发展模式,优势不言而喻,这样的佐证有很多。

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已是众所周知。就在2018年年初,陕西省政府与携程集团签订了《共同建设全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陕西省、西安市联合携程集团共同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品牌,大会会址永久落户浐灞生态区。

受到如此高规格会议的青睐,浐灞在发展会展经济上,已拥有了足够高的基础与起点。而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启用,进一步让这种优势得以放大——随着会展核心区的形成,吸引更多大规模、高层次的会展活动,随之而来对全市诸如餐饮、酒店、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刺激,由此带动的经济产业链将会呈几何的发展,想象空间十足。

此外,在之前的数年发展中,浐灞在期核心区域已经聚集了相当规模的产业优势和配套优势。诸如腾讯双创小镇,亚马逊AWS西安联合创新中心、丝路国际创意梦工场等等,以及配套的华海酒店、锦江国际酒店、艾美酒店等五星级酒店集群……浐灞区域的塑形,也在基建、政策、产业等的不断完善促进上,悄然进行与积累,但是以上这些仍然是各自繁荣的板块,似乎并没有真正形成合力联动。

浐灞酒店群 制图©悦西安

真正值得期待的,是区域近年来推行的“会展+”理念:发挥会展业关联带动效应极强的特点,实现与金融、旅游、物流及其它多行业的融合发展,互为依托,打造完备的产业链。

官方的系列布局,一大批金融、商贸、高端服务业项目的落地,国际展览中心、会议中心的相继竣工,为浐灞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未来,新的故事已开讲。

来源:悦西安

作者:De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