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时强大无比,却被一张纸无情抹杀,日本“天城”级战列巡洋舰

随着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大量的战列舰被取消建造,这其中就包括日本海军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

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是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的主力之一。也是在长门级战列舰的舰体基础上加装一座双联装410mm口径主炮塔,炮塔布置与加贺级战列舰相似,可以说是加贺级的轻装甲快速型,减簿装甲,舷侧装甲带采用倾斜式设计,同时也取消了以往日本战舰水平装甲延伸到舷侧水线以下的“穹甲结式构”。她的标准排水量为41270吨,满载排水量为47753吨。

副炮全部都在同一层甲板,主要增加了甲板和垂直防护装甲,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主要以美国海军的6艘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为假想敌而建造,(后者也因条约改装成了航母)

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基本构造

长门级与天城级主炮和上层建筑的区别

“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加贺级的战列巡洋舰版本,航速由于被安装了更多的锅炉而大为提高,最高航速为30节。火力上“天城级”同先前开工的“加贺级”战列舰是完全相同的,同为五座双联装“40公分”炮塔。两型战列舰的区别在于装甲设计,“天城级”主要在速度机动性上的考虑必须达到30节航速,所以在装甲防护上要明显弱于“加贺级”,不仅没有后者所拥有的主装甲带后直接铺设在轮机舱壁上的3英寸装甲而且水平装甲的最大厚度也仅为4英寸,炮座、炮塔上的防护也比之后者要弱许多。

图为长门级战列舰陆奥号

在防护方面采取了舷侧主装甲带10英寸、艏艉1.85英寸到3英寸英寸、主水平装甲1.3英寸到3.9英寸、主炮塔正面9英寸四周6英寸、炮座11英寸到9英寸、指挥塔14英寸更重要的是在最大厚度装甲带的覆盖面积和装甲总质量上“天城级”的装甲防护质量要显逊于“加贺级”战列巡洋舰,不过日本海军对“天城级”的定位本就是战列巡洋舰,所以这些忽视生存能力而增加机动的设计也并没有招致太大的否决。

本级各舰的建造时间

1920年12月6日,“天城级”的首舰和二号舰“赤城号”同时在横须贺和吴港海军工厂铺设龙骨;但是三号舰“爱宕”号以及四号舰“高雄”号却拖到次年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才正式开工建造。

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主要武器配备

主炮:双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五座副炮:140毫米50倍径舷侧炮廓式副炮二十门高炮:80毫米40倍径高射炮四门鱼雷: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管式鱼雷管

“天城”号:1920年12月16日开工,横须贺造船厂。1922年12月15日按照《华盛顿条约》的许可决定以航空母舰的最终面貌被恢复建造。1923年1月8日开始航母改建。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发生时船体从船台上滑落遭到彻底破坏,部分零件回收后用在了“加贺”号航空母舰上,但由于船体的主体严重受损,最终在1924年4月14日,经过堪察证实已无修复价值于是被废弃。1924年解体。

“赤城”号:1920年12月16日开工,吴港海军造船厂。1923年因为《华盛顿条约》的缘故改建成航母。1927年3月25日一一艘航母的面貌完成。1942年6月6日于中途岛海战中被击沉。最终在三个月后1942年9月25日除籍。

“高雄”号:1921年11月底开工。1924年4月14日受条约影响而宣布取消建造计划。1925年解体。

“爱宕”号:1921年12月初开工。1924年4月14日受条约影响而宣布取消建造计划。1925年解体。

华盛顿条约的主要对舰限定

1920年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战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以英美海军的525000吨为标准,五国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356mm)。世界各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长门级战列舰的(410mm)口径火炮属于被条约禁止的舰型。列强们要求日本终止该级战列舰的建造,并销毁已下水栖装中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借口国内的小学生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会直接导致国民的不满,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美英最终同意日本将陆奥号建成。

天城级已接近完工的头两艘(天城、赤城)可以改装为航母,但是加贺级战列舰必须销毁。但后来天城损毁,加贺号便代替天城号作为航母,而加贺级的二号舰土佐号最终停工,后做为靶船。作为补偿,日本同意美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也建造16英寸的(406mm)口径主炮战列舰(科罗拉多级和纳尔逊级)。

总结

在考虑到她是一艘战列巡洋舰的情况下,就足以证明了她是一艘走极端的战列舰,相比较于加贺级战列舰,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则大量的缩减装甲防护。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都非常的轻盈,假设她成功服役了,也有很大的可能在以后的海战中被击中核心区域或者弹药武器库而发生殉爆,下场就是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一样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