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你支持实行职称工资制度还是教龄工资制度?


@旋风教育

支持“教龄+”工资制度,反对易滋生腐败温床的职称工资制度。

众所周知,公平的工资制度对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对工作和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事业的发展。

职称工资制度自在教师中实行以来,在社会上存在很多非议,社会上要求改革教师工资制度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止。但就教龄工资制度和职称工资制度而言,教龄工资制度不是没有弊端,但也公正得多,就滋生腐败而言教龄工资制度也纯粹得多,一目见底。

第一、职称工资制度

职称工资制度不仅仅是腐败的温床,易滋生出腐败分子不说,而评出来的高职称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会名不副实,不仅打击了该评而未评上教师的积极性,使真正有能力的教师感到寒心而产生消极情绪。

第二、“教龄+”工资制度

“教龄+”工资制度,就是教龄工资加绩效工资,虽然有弊端,但相比之下也要公平得多。工龄长工资就多这点也在理,责任和能力上,多劳多得就在绩效工资上体现出来。就工龄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占比问题却需要认真研究。

在探讨教师工资制度的情况下,要掌握的是,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做到使大多数教师满意,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谨谨婶婶

教龄工资比较合理。因为现在入职的最低学历为本科,更多是研究生,研究生入职一年就是一级教师(原来的小学高级)。本科研究生工作一年就一级,原来大专、中专等有不同工作年限才可以评一级教师。请问一年能和教龄几年或更多的比吗?我是1984年毕业的师范生,工作了十五年才通过选拔评上小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而如今靠文凭一年就可以评一级教师。几篇论文,几节录像课下来又可以评骨干,进而再升级。我工作三十五年多,干不动了,退居班主任,工资也就少了。盼望退休呢!

@红霜老师

我不支持按职称发工资,支持按教龄发工资。

我是一名县城的普通教师,97年毕业,打卡工资不到四千。按职称来讲,我没有评高级,比评上了高级的老师少一千五左右。

有老师说,评职称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学校的高级职称指标早已超标,要等指标下来,要等到退休后。

这种情况,一来因为学校的老师年龄段分布扎堆。评了高级的这一批不退休,后面的人永远上不来。

二来,上级部门很多领导的编制在学校,早已在上级部门评了职称,占据了一部分名额。

按职称发工资,不利于调动积极性。有些教师评了职称后,工资上来了,对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不高了。

按职称发工资,不利于教师的内部团结。有同年龄的教师比评上职称的教师工作更敬业更出色,但是工资却少一千多,很容易心理不平衡。

与按职称发工资相比,我更支持按教龄发工资。更公平公正,教龄摆在那,谁也无法否认和造假。


@湘心谈天下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是1986年建立起来的。按当时国家规定,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随着时代的进程,中小学教师职称合二为一,即中小学正高级、副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

实施职评制度,虽然在惠及国民整体教育素质,以及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职评制度也有它的缺限性。

首先是它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副高小学8%、初中15%、高中才30%。因此,评聘时走后门搞关系,明争暗斗。有时,为了0.5分,求爹拜奶,泪流满面,丑相百出。同事间矛盾白热化,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次是它材料论文课题化。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一个教师把时间精力花在搞课题、发论文上,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何益处?这反倒滋生了假论文、假课题产业。

第三是它职级工资差距大。初级职称对应13–11级工资,跨度在1390—1510元;中级职称对应10–8级岗,跨度在1600–1950元;高级职称对应7-5级岗,跨度在2210–2670元。仅此一项,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之间的差距在700–1280元;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之间相差260–1070元;(初级和中级之间相差90–600元), 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工资项目,各职称之间的差距在700–2000元之间。

良心话,没升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德、能、勤、绩,不一定逊色已评高级职称的教师。一所学校,仅凭几个已评高级职称的教师,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发挥团队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如公务员一样,自然升岗进级,停止职称工资,恢复工龄工资。

@梦中人百合

本人支持职称和教龄两条腿走路的工资制度,因为两者都能体现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程度,前者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体现教师真诚于教育事业。

只有把职称和教龄结合起来综合评价教师的整体素质与贡献,才能对教师的社会价值给予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交代,才能让每位教师心服口服,才能真正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创造精神,才能激励每位教师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暖心人社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聘上职称的教师希望是实行职称工资,因为待遇会高一些;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希望实行教龄工资,至少大家能平均一些。

不过仅从字面含义上讲,教龄工资实际上是大锅饭时代的尾巴。不考虑工作是否努力,教学效果好不好,仅凭职业道德约束,只要混时间到教龄就行?那样教育事业就全毁了。

现行的职称制度,虽然并不能更好地解决工作是否努力的问题,但是可以在评定职称的时候对教师有一定的约束。比如山东省要求要想评上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学经历,当然还可以要求有班主任教学经历,有一定的教学成果奖等等,职称评审并不是简单的考考试就可以。

实际上,要想解决职称制度在教学中的不足,重点还是要加强教师的考核。本来的制度设计都是好的,但是由于执行不严或者不科学导致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因此有的教师有意见。所以,国家推动的是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而不是变为另外一种方式。

国家为了引导贫困薄弱地区的教育事业,在职称评审上会重点向乡村教师去进行倾斜,山东省允许乡村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为了激励班主任的积极性,国家也在通过优化班主任津贴,青岛市班主任津贴已经提升到了800~1000元,同时各地也在提高课时量在奖励绩效中的分配比例。

职称制度实际上是国家对于教师工作岗位设置的必然要求。国家对于教师的岗位设置是科学的,不可能因为所有人都达到了职称或者岗位聘任的条件,都能够实行一样的工资和岗位。理论上说招一个博士生扫地,也应该按照扫地的岗位支付工资。不过,目前社会上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而且待遇较高,还有完善的职业晋升渠道,导致了大量的人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学生、硕士生去扫马路的情况。可是晋升渠道毕竟是狭窄的,注定了岗位竞争中能晋升的只有一部分。

所以,国家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的控制不可能沦为形式,变的大家只要考核合格就能够不断晋升的情况。

来源丨悟空问答

转自聚焦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