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百村行 | 竹山苗寨新鲜事 湘西黄牛“领”工资

本报记者 龙文玉

蹲点3天来,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半坡部落”每天早晨一曲曲延绵不断的凤凰“叭固”腔苗歌,从草丛中、溪流边准时响起,似乎就是一曲曲催工号,敦促景区工作人员准点到岗。

4月22日上午9时许,住户龙银凤引领记者沿石板路寻歌而下,至1组老竹寨井水边的一弯稻田里,一幅传统农耕图便映入眼帘:稻田边耸立一垛已抽取过半的稻草堆,一老农在役用一头湘西黄牛犁田,一老妪在稻田里松土。

一番攀谈之后,记者与“镜框耕田”的主人公聊谈起来很是投机,他对记者更是无所隐瞒。

黄牛的主人叫吴国安,今年61岁,居住在4组,全家3口人,是建档立卡户,也是计生两女结扎户。 为了吴国安这一户的稳定脱贫,驻村工作组和村支两委可谓费尽了心机。

担任村支书20多年、现任村纪检委员的吴自表向记者吐露“真情”:经营竹山旅游的凤凰旅投公司欲在“半坡部落”景区给游客还原农耕文化场景,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要在村里寻求一位支持者。为此,村里针对1组没有耕牛、4组只有1头水牛的实际,首先想到的就是建档立卡户。当村干部找到吴国安时,他便爽朗地答应了,且还表示要认真扮演好这一“农耕使者”。

吴国安原当过封匠,做事干练,有诺必践。为当好这一使者,他于2019年12月花11000多元从市场上专门买来一头湘西黄牛。就这样,连他本人和这头黄牛都“奉献”给了公司,负责给游客展示传统农耕文化。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满意之情已写在吴国安的脸上。他向记者介绍,我每月可领到工资2000元,牛每年有4000元。

这样,农村千百年来传统的农耕场景变成了旅游产品,农民成了旅游产业工人,在田里耕作的那头牛也“领”工资了。这一传统农耕场景每天都在竹山上演。

面对一波波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位有心的导游曾留言,且每次带团都在“戏问”游客:你们看,那头牛和他们当地的牛有什么区别?弄得游客都仔细地去看牛,却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经不起软磨硬泡,这位导游“和盘托出”:外观上确实没啥区别,与其他牛唯一的区别就是这头牛是有工资的,年薪4000元。弄得游客个个捧腹而笑。

牛“领”工资,着实新鲜。保护传承传统的农耕文化,是竹山乡村旅游的点睛之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