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鳳雛不死,蜀國能夠一統天下嗎?

只恨天低不肯飛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可是在我看來畢竟羅貫中是親蜀派,所以就算鳳雛不死,以蜀國的實力也難以一統天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人心,蜀國已經神化成為三國最強集團的不二人選。然而,臨近曲終人散,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的主人公——蜀漢政權——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如此的脆弱不堪,如此的綿軟無力,使深愛蜀國的讀者大為不解。人們不禁會問: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蜀國即使不能一統天下,也不至於如此的脆弱不堪,成為三國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吧?

時運不濟,民心已失

東漢末年,朝綱不振,群雄四起。前有十常侍作亂,而後董卓作亂,到後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朝皇室其實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實際統治,再加上黃巾起義,使得民不聊生,民眾其實已經對漢朝的統治失去了信心,民眾其實迫切的希望改朝換代,至少能獲得新的可能,所以想復興漢室的土壤已經凋零,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想要中興漢室,實在是難上加難。

荊州丟失,戰略失誤

荊州是長江防線承上啟下的關鍵,歷史上凡割據江南半壁江山者,多以揚州為核心、以荊州為門戶、以益州為屏蔽,戰略要衝的意義不言而喻。諸葛亮當年隆中對的設想中,就是以益州為基地,荊州為支點,東出荊州直取中原,西出奇兵橫掃關中,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可見,荊州對於西蜀政權意義極重。然而,一向胸懷天下的劉皇叔,一向神算無遺的諸葛亮,卻對荊州這個戰略要衝重視程度不足,將荊州要地的得失,甚至說光復漢室大業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了孤傲自負的關羽身上。委關羽為帥領兵北取樊城,必須派趙雲或其他可靠之人回防荊州,同時遣使江東進行外交遊說,如此安排則萬無一失。單單安排驕傲自滿的關羽出兵樊城,獨面孫曹夾擊,關羽被曹操及江東那群謀士窺其弱點從而完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事實證明,不僅呂蒙成功地完爆關羽,就是龐德若非於禁徇私也完全可以誅殺關公。荊州統帥人員配置的不合理,乃是荊州之敗的最主要原因。荊州一失,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設想成為空談,不得已日後只能進行徒損國力、勞而無功的六出祁山。劉備的江山也由橫跨荊益變成了益州一隅,關羽、張飛、關平、王甫等一大批名將皆因此亡,之後為報關羽之仇,更是傾盡蜀國全部,甚至包括了劉備的性命。從此,蜀國一蹶不振,正如王夫之慨嘆:“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荊州之失,及之後的夷陵慘敗,令蜀國生存的空間極度壓縮,戰略的構想無從實施,實力的對比永處下風,可以說蜀國的滅亡從荊州失去的那一刻便註定了。

強敵環視,單槍匹馬

雖然劉備的蜀漢集團當時的理想是復興漢室,可是當時的局面是群雄四起,各自割據,雖然到後期只剩下了曹操的魏和孫權的吳,而且也同孫權的吳國建立了戰略上的合作,可是孫權並不是為了復興漢室,而是不想被曹操所吞併,而選擇與劉備合作,這樣的合作基礎是脆弱的,而後的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這樣的局面是很難達成起復興漢室的理想。

小國寡民,先天不足

劉備的跨越式崛起雖然迅捷,但也帶來自身基礎的孱弱和不牢,與雄踞中原沃土的曹魏、盤踞江南富庶的孫吳相比還是有著許多先天的不足。偏居狹小一隅的蜀國事實上只是一個兵微將寡,國小民少的彈丸小國(蜀國面積看似不小,其實可用於發展的國土非常有限)。論人口,區區“男女口九十四萬,戶二十八萬”,遠遜於中原富饒之地的曹魏,也不及江南的東吳。論疆域,漢末十三州,曹魏坐擁北方九州及揚、荊一部,東吳也佔有錢糧要地的揚、荊、交三州。蜀國不過擁有益州一地,且蜀道艱難,山路崎嶇,發展嚴重受限,養一諸侯尚可,撐一大國則不堪。論經濟,中原雖累經戰亂,但基礎雄厚,在曹操一系列關注民生、促進發展的政策刺激下,經濟實力迅速崛起;東吳本就富庶,戰亂破壞又少,在孫氏三代苦心經營下,經濟實力絕不容小覷;蜀雖有天府之國,但相比中原及江東,經濟總量仍有著天淵之別。論根基,曹操經營北方多年,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再加之橫掃群雄、結束戰亂的豐功偉績和關注民生、重視息養的惠民政策,都使得曹氏之基深扎於北方;江東孫氏已有三世傳承,民心所向,幾乎只知吳侯而不知漢帝矣!而蜀國強取於劉璋,乃鳩佔鵲巢的不義之舉,很難與本土勢力完全融合,雙方之間的明爭暗鬥一直持續至蜀亡。由此可見,論人口多寡,論疆域幅員,論經濟高低,論根基深淺,蜀國無一出魏、吳之處。小國寡民的先天不足,使得蜀國在起跑線上就遠遠落後於魏、吳。在曠日持久的殘酷消耗下,蜀國率先國力不支,轟然倒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主無道,人才凋零

劉禪在歷史上本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奉其為大智若愚的明君,有人斥其為聲色犬馬的庸帝,究竟歷史真相如何,至今仍舊爭論不下,難成定論。就演義而言,劉禪沉溺享樂,重用奸佞,數度於己方勢氣正盛、幾可一役而成大事之際,強召軍隊班師回朝,將千載難逢覓得的殲滅司馬、活擒鄧艾的良機錯失,不僅使問鼎中原的宿願徹底破滅,也為蜀國日後的滅亡植下了禍根。作為一國之君,懦弱無能的劉禪在鄧艾軍兵進成都之時,竟然在尚未滿盤皆輸、足能固守成都的情況下,不念先帝創業的艱辛,選擇了草率投降。而“此間樂,不思蜀”的“高論”,更將劉禪的無能和無恥揭露得一覽無遺。就以上罪狀而論,劉禪的確是蜀國亡敗的頭號罪人。但是也應看到,劉禪從執政伊始便在諸葛亮過於忠心耿耿的輔助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和擺設。即使是諸葛亮死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劉禪都在孔明所遺軍政大員的環伺下難有作為。可以說,劉禪的無能固然有先天成分,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給諸葛亮逼出來的。等到蜀漢後期,蜀漢的皇權已基本收於劉禪手上,但劉禪既沒有為姜維的窮兵黷武剎車,也沒有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依舊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地縱情享樂,並且放縱黃皓等人干涉朝政,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彼時的劉禪已非三歲孩童,更無權臣羈絆,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上全責。劉禪既坐君王之位,卻不思君王之責,因其昏庸而使蜀國速敗,更因其無恥而使蜀漢蒙羞,故其雖不應為蜀漢的滅亡負全責,但至少也應為蜀國後半段的混亂不堪承擔主要責任。姚看江湖每每讀到阿斗,不禁感慨劉備一世梟雄,卻子嗣不濟。倘劉備生子能如孫仲謀,蜀國必將是另番天地!而且由於對益州本土集團的打壓,是的,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蜀國焉能不敗,這樣都受蜀國怎能一統天下?

三國歸晉,天下統一

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鄧艾率先進入成都,滅亡蜀漢。公元265年(魏鹹熙二年)司馬炎為相國、晉王 ,同年十二月代魏稱帝 ,建立晉。公元280年西晉六路並進,滅亡東吳,三國歸晉。天下終歸司馬氏。


隴上陌客


在劉備落難見司馬微之時,司馬微對劉備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後來劉備兩個都得到了,當時劉備佔據荊州一大片地盤,武有五虎上將中的四員(關公,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是在後來攻佔西川時收服的,文有諸葛亮,龐統。當世兩位頂極軍事人才,真可謂是一統天下的條件基礎都已經俱備了,只需等待機會就可以率軍出征,機會很快就來了,張松獻圖為劉備引路搭橋,劉備親自出徵,龐統為軍師,而當時的西川劉璋手下也沒有什麼很高明的人才,龐統很快就可以能夠幫劉備攻佔西川。可劉備瞻前顧後,龐統又立功心切,所謂心急就容易出錯,一失足成千古恨,鳳雛被亂箭射死在落鳳坡下。恐怕龐統在死的時候是心不幹的。以他的軍事才華居然寸功為立,按當時的情況講劉備攻佔西川之後,西川不是很穩定面臨曹操的危脅,荊州孫權早就想攻佔了,如果龐統不被射死的話,諸葛亮,龐統就是劉備的左右臂,應附當時的危機是很容易的,一個守荊州,一個守西川,也不會出關公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關公被殺,張飛被手下割頭的事情,嚴重的削弱了蜀國的國力。以致於劉備集團從事業的頂峰衰弱下來。按當時劉備集團的國力跟曹操,孫權比劉備集團是最弱的。曹操,孫權身邊當時有一大批謀臣輔佐。如果當時龐統沒死。有他和諸葛亮輔佐就可以禰補這方面的不足,也不至於蜀國後來人才青黃不結,諸葛亮活活累死的局面。

但如果龐統沒死,劉備會一統中原了。這個看上去也不太可能,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多未能成功。搞得國力一天天的衰弱最後走到滅亡的地步。當時魏國和吳國國力強盛身邊有那麼多文臣武將為他效力。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陸遜,即使龐統在也只能幫蜀國把國家冶理的強盛一些。也不太可能幫劉備一統中原。魏蜀吳三國的國君當時都是明主,誰也滅不了誰即使換成龐統代諸葛亮出征也不可能成功,最多隻是留下很多經典戰役,也不會改變當時三國局面。

蜀國說實話和東吳是半斤八兩,實力差距不大,曹魏佔據北方人口多,蜀國和東吳底盤小人口少,限制了發展,一兩個人決定不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付凱91458867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能得天下。劉備很幸運,臥龍、鳳雛都被他攬於麾下,但不幸的是,龐統過早的死去了,只留下諸葛亮一人鞠躬盡瘁,獨立支撐。

所以,許多人對龐統的死總是耿耿於懷,認為如果龐統不死,蜀國一定能夠一統天下,但真的會這樣嗎?

其實,即使龐統不死,蜀國也不見得會一統天下。

首先,龐統出場的時間並不多,從其表現來看,也並沒有太示出特別的出類拔萃,並且遠比曹操的郭嘉、荀彧、程昱等欠缺實戰經驗。他為劉備出的取西川的上中下三策,感覺也比較平常。劉備選取了中策,在進軍過程中,龐統因疏於防備被亂箭射死。

其次,龐統急於進軍,也有一定的與諸葛亮一較高下的心結,急於表現自己,而這不過是僅僅開始。如果龐統不死,他未必甘居於諸葛亮之下,蜀國內部的團結會大打折扣,甚至很有可能會分成兩派,互相鬥來鬥去。蜀國內部一亂,何談一統天下。

因此,如果龐統能活下來,劉備在世還好,還有可能統御臥龍、鳳雛兩人,但也會非常費力。劉備如果一死,以劉禪的才能,根本不可能駕馭得了兩人,蜀國一統天下也不過是空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