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系美迪西都上科创板了,民营医疗转型真的有那么难吗?

战术的繁忙解决不了焦虑问题,但战略可以。

我们先来看一个莆系转型故事。

9月20日,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企业美迪亚)成功通过科创板审核,成为第一支科创板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过会企业,这家“莆田系”医药公司,在2年前曾经冲刺创业板失败。

媒体对莆系企业表现出一惯的不友好,在过会前夕,9月18日媒体对美迪西的莆系身份、高管薪酬及经营状况等进行了着重描述,对平均员工年薪酬仅一万多进行了质疑,三分之二的高管不领薪酬,毛利率低于同行水平。按这样的看法,这家企业根本不是优质实体嘛,还上得了市吗?

然而,9月20日,美迪西还是过会了。过会之后,媒体对美迪西的质疑延续至今。从业内人士角度分析,当然部分媒体有的质疑点确实带着固有的偏见,比如股权承诺。

美迪西的转板成功,或许抓住了政策窗口期(科创板时机),或许在于准备时间充分(冲创业板的基础),或许在于有得力的中介机构,有良好的公关能力。即使公众不看好,只要财报符合标准产业契合鼓励方向,证监会认为你可以就是可以了。当然,美迪西没有归真堂之前那么大的舆情出现,否则,它是上不了市的。

美迪西的奇迹无疑给莆系转型打了一针强心剂,也给民营医疗转型些许信心。它告诉我们,想转型,一定要有经得起推敲的东西(部分优质项目或产业),并符合政策所向。虽然资本重实质轻形式,利润比品牌重要,但单有利润也是不行的。

美迪西身上的莆系痕迹(媒体所质疑的一些事项其实是莆系企业共性)未来如不能去除,上市也只是一个起点,和美医疗的例子摆在那里,资本能走多远那需要思维的彻底转变。

时至今日,关于民营医疗转型大家的讨论大都在于分析环境的改变,并提出活下去的口号,然而,不能深度理解政策走向并进行战略突围,是你想活就能活吗?2.1万家民营医院有的仍不规范,有的没有产品竞争力,凭什么活下去?洗牌开始了,良币驱逐劣币,民营医疗市场在重新构建,低劣的倒下了,精品的在崛起。

未来我国意识形态的管控加强,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的态势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变的,你还想着靠老套路赚最后一个铜板吗?

个人认为,当前民营医疗转型要思考几个战略问题,走出几个战术误区:

一、经典型战略做大,塑造型战略求存,民营医疗市场的战略决择已经发生彻底改变了吗?就像眼科,市场越来越大,人口老年化、近视防控成为国策,业务结构合理的企业仍然是可以选择做大,单一依赖医保病种的企业只能求存,根据当地政商关系和竞争状况夹缝中生存,当然也可以选择卖身求生。

二、无论是做大做强,还是向“小而美”、“小而精”转变,支撑点在哪里?竞争优势有没有?技术型医院和消费型医院要求有所不同,但无医生无服务无营销的三无医院,怎么美?怎么精?

三、大多数民营医疗有转型的号角(转型天天挂嘴边),没有转型的信心与决心,也没有行动力,掩耳盗铃式的转型,吹牛式布局。穿新鞋走老路踉踉跄跄,很容易摔伤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营销,品牌、品质,都需要决心与时间,当然你手里要有粮草,能熬过这个时期,从2.1万家中胜出。目前大家都是低维度竞争,是时候升维了,降维打击,一打就可以打倒一大片。没办法,落后就要挨打,愚蠢就要受骗。

转型的着力点:

营商环境、政商关系、产品优势捋一捋,此外理一理心态。因为焦虑,所以努力;外求认知,内求使命。企业主的心态和格局决定企业生死,不谋一域者不足于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要考虑发展问题才能解决生存问题。

战略弱势、管理弱智的企业,在这个寒冬都能活下来的话,那中国的医疗市场也太广大了吧?

往期回顾:

女性伟哥上市,持续的妇儿投资热潮,呈现两大趋势

开春以来眼科最新动态|信心比黄金重要,现金比信心重要

健康中国的光明与新生

资本寒冬下中高端妇儿医院投资思考

出现运营泡沫的眼科,何时进入品牌3.0时代?

马化腾已经投资眼科了,马云跟吗?

作者简介:花美男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资深媒体人、品牌人,曾任某大型眼科集团营销副总、董事长助理,某大型医疗集团品牌总监,关注于品牌和营销管理以及战略方向。微信公众号:花样男人(ID:xmuboy0606)。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