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如何才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境地?

老園丁


我相信隨著未來科學農業的發展,能夠使農民擺脫靠天吃飯這個現狀,有很多農民因為種糧食不賺錢,紛紛願意把地給荒了出去打工賺錢。有時候看到那麼多土地資源被浪費,其實也很痛心,但是我沒有別無選擇,我們在一邊浪費著這些土地資源,一邊又進口國外糧食,我不知道我們到底在做什麼錯事兒,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科學發展速度,讓農民看到種糧食的收益,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否則的話只會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被荒掉。

除了發展科學之外,也一定要有相關的集約化管理,只有這樣農民才會有幹活的動力,以及保證,否則的話僅僅靠農民的收入水平是很難支撐起這個科學農業,而且科學農業靠的是一個整體環境,並不是某一家某一戶改變就可以。

在之前有很多人嘗試著個體節約化經營,但是在後來發現根本行不通,因為在科學發展的今天機械越來越大型化,如果想要讓機械在土地裡工作,就一定要保證它的活動範圍,然而僅僅

有一家來使用機械的話,其實是很浪費資源的,與其這樣的話,還不如讓全體農民都參加。

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有很多人其實已經有了想法,但是由於並沒有讓更多的人有生產的積極性,所以這種希望在一直沒有落實,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讓我們把所有的資源都利用起來。


鄧鄧走四方


毛主席早就說過,人定勝天,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是過去科學技術落後的時代。現代社會的農業生產完全可以靠人的力量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從而達到高產穩產,問題是看人的認識態度和方式方法、農業生產要講究的是因地至宜,因勢利導,在實踐中求真理,從實踐中來、得出的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去,虛假的東西只能是損害農業生產,人總是會有辦法改造自然、戰勝自然,人類和自然成為一體,達到快樂人間之目的。


段端元


農民如何擺脫靠天吃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總結了一套科學方法來應對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天氣問題。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不斷改變著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回答這個問題我主要從傳統和現代技術兩方面來探討。

1、傳統技術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二十四節氣,老祖宗很早就根據自然天氣的變化做出相信的安排。在哪個節氣做什麼事情,都總結的清清楚楚,所以哪怕是現在,農民扔然按照四季規律從事農業生產。農業要擺脫靠天吃飯,我們就要先了解和掌握他的規律。其實,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農民對許多的自然現象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且對天氣也可以做出簡單的預測。具體而言主要可概況為三方面1)節氣時令觀測與預測。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觀星臺用來觀測天氣。《左傳》、《管子》中就多次出現有關清明、小暑、大寒等節氣的名稱。2)風的觀測和儀器。至唐代十二節氣已基本完善,各種觀測天氣的設備逐步出現。3)雲的觀測和古云圖集。《詩經》、《數書九章》、《晴雨錄》、《雨雪糧價》等均對雲雨的觀測做了介紹,逐步建設了各種天文觀測臺。

2、現代技術

現代技術如反季節蔬菜,大棚栽培,蔬菜水培,天氣精準預測等方面為現代農業帶來了巨大幫助。從這個角度看,農業生產利用現代化技術完全可以擺脫靠天吃飯的境地。但是,現代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也不是毫無限制的,百利無害的。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很高,一座大棚的投入在三十萬以上,還有其他的配套設施也是不小的投入。因此,現代農業技術主要應用在規模化的生產上,這樣投入和產出才能對等。近年來,諸如永輝超市、新華都超市等都建立了自己,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為他們帶來巨大收益。

綜上所述,如果只是小農生產,建議根據作物的生長規律進行耕種,及時關注天氣預報信息,適時對作物做好防護,這樣極大降低天氣原因造成的損失。小農生產,不建議利用太多的現代農業技術,例如建大棚、自動澆水系統等,畢竟對於普通農民來說這是很大的一筆投資,收益和產出難以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