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孩子的作业拖延症?这篇终于说对了!

前段时间,我在新闻里看见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一小学生自称遭人绑架,爸妈慌忙报警。孩子称在上学途中遭陌生人强行拉上面包车,幸亏没有得逞。孩子本人毫发无损,不过,遗憾的是,

作业本全部丢了,课本也被撕毁了

这么蹊跷的事件,绑匪的目的,难不成是想抄作业?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这出年度大戏,是孩子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写作业

的确,我听说,不少家长一说到写作业就头疼不已。有些小朋友因为个性和能力的特点,写作业比较慢,急也急不来,但是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学校里做作业和考试都不磨蹭,可在家里就没有办法好好完成作业,1个小时的作业量因为各种原因能拖拉到3、4个小时,足足把打着哈欠的爹妈给逼出病来。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上三年级了,可是写起作业来仍然能让她气出一脑门褶子。从回到家到打开书包拿出作业本就能耗上半小时,刚刚动笔又说要先完成APP里的作业,结果一个不留神,孩子直接从APP跳转到小游戏。自从她把小游戏删了后,孩子则把时间又放在了检阅妈妈的微信朋友圈上……吃了晚饭,要吃点水果,待会儿又得洗澡,还要和妈妈亲亲热热聊一会儿天。

“宝贝,为什么你不愿意一回家就写作业啊?”我朋友瞅准女儿心情好的时候,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她。

“妈妈,我也想一回家就完成作业啊,可是回到家,人就想放松。躺在床上玩玩iPad、看看电视,或者吃吃零食,发发呆。”女儿无奈地解释道。

我寻思着,他女儿说的是大实话,自己作为大人不也是一样的吗?回到家就想着赶紧把一天的工作都忘掉,领导要这个时候叫加班,心里肯定要骂娘的

早点写完作业,早点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这是过去几代孩子的日常。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自发性。你有没有观察过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更主动更开心?

关于这一点,前一段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端坐在书桌前,开始准备写作业。他拿出作业本,先给自己唱了一首歌: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我要做完这些题。书本书本看看我,我每天都在努力……边唱还边握拳鼓劲,唱完才开始认真地奋笔疾书。

孩子的样子非常可爱,很多网友纷纷点赞留言。其中最热门的留言是:我弟弟练字帖要放古典音乐,说有感觉。网友们看完哈哈大笑。笑归笑,仔细想想:确实,很多孩子作业不好好写,就是没有这种感觉。就如这条视频的标题一样:写作业要有仪式感,而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怎么培养作业的仪式感呢?如何培养孩子写作业的仪式感?

首先,固定写作业的时间

譬如每天晚饭后,具体几点可以让孩子选择,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太早孩子会有紧迫感,太晚作业可能做不完,影响休息。每天形成固定的写作业的时间(当天那个时间段有课外辅导除外),提前十分钟提醒。家长不要突然想起来孩子要写作业了,才去命令孩子赶紧写。

其次,固定写作业的地点

每次写作业都在同一个地点,可以是孩子自己的书桌,也可以是只摆放了书本和文具的餐桌。

桌子上不要有玩具、零食等一切与书本作业无关的东西,防止孩子分心。同时,关掉电视和游戏机,并把手机调为静音,给孩子一个安静的作业环境。

有的可以放一点轻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有的则需要绝对的安静。每个孩子不同,以适合孩子为准。在每天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地点,做同一件事情,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感觉:

每天的这个时间就是写作业的时间,不是做其他事情的时间。这个时间、这个氛围是专属于写作业的,这就是仪式感。

通过慢慢培养,孩子会形成习惯,而习惯成自然。写作业时不用爸妈太多提醒,孩子到点就会去写。

那么时间、地点和环境都固定后,孩子写作业时,爸爸妈妈们做什么呢?

你需要夸夸孩子

斯坦福大学的生活心理学家德维克曾在纽约的400名五年级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开始时,德维克给每个孩子一组相当简单的试题,稍后,研究人员告诉所有孩子他们的得分,并附上一句六个字表扬,一半的孩子受到的表扬是赞美他们的智力(“你肯定很聪明”),另一半收到的表扬是赞美他们的勤奋(“你肯定很努力”)。

孩子们接受了第二次测试,但是这次,他们可以挑选一份较难的试题或者容易的试题,那些曾经被赞扬勤奋的孩子中,90%选择了难一点的试题,而曾经被赞扬很聪明的孩子,大多数选了简单的试题。

第三次的实验都增加了难度:所有的孩子都失败了。然而,两组孩子——勤奋组和智力组——面对这种情况的反应截然不同。“(勤奋组)钻研与学习预测试有关的试题,尝试解决方案,试验解决策略。”试验进行了一轮,又回到跟第一次试题同样难度的测试。勤奋的成绩提高了30%,而智力组评分下降了20%。

对于这样的结果,德威克感到很震惊。

对此,他又做了五次同样的实验,每次结果都一样。而这样的结果都源自于六个字!

对此,德威克说道:“当我们赞美孩子的智力时,我们是在说,这个游戏的名字是:聪明的,别冒险犯错。”同样的道理,勤奋组努力钻研难题,他们认为是证明其足够勤奋的证据。

对于智力组对不积极钻研难题的态度,德威克也解释道:“智力组讨厌难的试题,他们觉得这是他们不够聪明的证据。”

虽然是实验,也足以说明了父母在肯定孩子时,使用不同语言的区别和对孩子的影响程度都不同。

现在夸孩子来得很简单,有些家庭甚至成为了爷爷奶奶的口头禅,张口就来。要注意夸孩子不要直接夸“真聪明!”“真棒!”“好厉害!”,而是要夸孩子的具体行为

所以,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是过来人,知道你的作业很多,但爸爸妈妈相信你会完成的很好!当孩子的抱怨得到了理解和回应,会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从而更专注的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