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國際石油貿易戰不會停歇

專注知識傳播 服務人才戰略

作者:聶光輝

沙特主持召開的“歐佩克+”緊急視頻會議於4月13日凌晨結束,與會各國最終達成減產協議,首階段將於今年五六月份每日減產原油970萬桶。這也是“歐佩克+”機制成立以來達成的最大規模減產協議。如此順利的達成協議,表面上看是與會各國同意了墨西哥的減產份額降至10萬桶,實際上是國際石油定價權從石油輸出國轉移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迫不得已做出的決策。美國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傾向於發展傳統化石能源,使得美國產油量在2019年5月創了新紀錄,甚至引發了石油價格下跌,美國在石油定價權的影響力越來越廣泛。疫情蔓延導致全球經濟原本就增速下滑的事實更是雪上加霜,石油消費不足、供大於求的局面導致際油價暴跌,由於石油的基礎能源類的作用,甚至引發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全線下跌。

美國參議員表態沙特不減產美國就撤軍

美國頁岩油麵臨生存危機,施壓歐佩克減產石油

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和奧巴馬時期的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特朗普的美國能源獨立更傾向於依賴發展煤炭、原油等為主的化石能源,2017年特朗普暫停了奧巴馬時期的多個能源計劃和法令,重提化石能源在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作用,為尋求能源獨立曾鼓吹頁岩油將是美國能源獨立的關鍵。但伴隨著近期國際油價的下跌,美國頁岩油產業佈局恐怕要歇菜一段時間,相比較歐佩克產油國,產油成本高的美國石油行業可能面臨更大壓力,減少投資和生產的意向更強烈。

如果不能從持續虧損的泥潭中走出來,特朗普要完成2020年競選連任恐怕有新的問題,因此美國有可能極力保障石油和頁岩產業的發展佈局。國際油價持續下跌顯然不利於美國現在的能源政策,因此美國施壓沙特等產油國以謀求油價下跌趨勢止步也是合乎其能源政策需求。美國一貫的霸權主義是不會允許自己的經濟佈局遭受嚴重阻礙。美國參議員曾表態,如果沙特不減產,美國將從該國撤走美軍、“愛國者”導彈和“薩德”反導系統。這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產油國自身難以承受油價下跌壓力

“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產油國自身難以承受油價下跌壓力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沙特和俄羅斯也都承受不起,依託價格戰獲取石油貿易市場份額對於產油國而言都不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影響,面對油價大幅下跌,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貿易收入也面臨縮減,但誰都不太願意第一個做出減產,減產就意味著貿易收入減少,在全球貿易量持續走低的情況下,穩定石油市場份額進而維護石油產業鏈的完備,對於穩定金融市場及社會穩定至關重要。

但國際油價持續走低,在全球需求不振形勢下,低油價可能帶來經濟風險上揚,如果國際油價崩盤,那麼沙特與俄羅斯之間貿易爭奪戰也會深受其害,這是沙特與歐羅斯等產油國都不願意看到的。更重要的是,主要產油國短期內也看不到經濟復甦的信號,甚至有極大的可能將持續下沉,第一次的減產聯盟談判破裂,沙特釋放的價格戰潛伏的是國際油價崩盤的危險,產油國都曉得需求不足導致價格下跌的趨勢短期難以改變而不作為,可能寄希望在減產協議中獲得更有利於自己的計劃。

墨西哥成功抵制“歐佩克+”

墨西哥成功抵制“歐佩克+”協議,坐收漁翁之利

國際上把“歐佩克+”上一次談判破裂的原因歸結於墨西哥的反對,在上一次日減產1000萬桶的減產協議談判中,由於墨西哥反對為其分配的日減產40萬桶的額度,最終導致減產協議破裂,歐佩克代表稱,“歐佩克+”不會在沒有墨西哥的情況下削減石油產量。而在這一次“歐佩克+”減產協議談判,墨西哥仍然堅持了日減產10萬桶的額度並得以通過。有業內人士分析,墨西哥的反抗很可能與早期建立的對沖保護有關係,墨西哥堅持購買的石油看跌期權有可能緩解墨西哥面對國際油價下跌的風險。其實的美國的讓步才是這次達成減產協議的關鍵,國際油價止跌對於美國經濟發展和當前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太過重要了。

“歐佩克+”減產協議對於國家油價下跌回暖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全球經濟發展頹勢疊加疫情蔓延的影響,需求低於供給的基本面短期內難以改變,國際油價回暖的可能性不大,短期上揚後再度持續走低的風險比較大,而“歐佩克+”產油國之間的貿易競爭並不會因為減產協議而停止,中長期石油貿易競爭更不會因為疫情而銷聲匿跡。國際石油價格戰不僅是“歐佩克+”要面臨的問題,更是全球能源貿易面臨的重大問題,伴隨這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上升,全球能源結構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國際原油資源的短缺和枯竭問題也可能得到轉移。但就目前而言,國際原油的巨大的工業價值,仍是被公認的最佳金融投資標的之一,而國際原油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之一,對於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