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五月份务必提防这6种疾病

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稳定,

大家出游的热情逐渐高涨,

同时学校陆续开学,

温馨提醒

5月要重点关注下列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关注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但实行甲类管理措施。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接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随着复课开学,学校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将升高。截至4月30日16时,全球确诊新冠肺炎3139331例,死亡227273例,目前全球已有212个国家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累计报告病例数居前五位的是美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德国。

重点场所:

家庭;商场、客运站等人群密集场所;已复工的工厂、已复课的学校和其他集体单位。

全人群,尤其是年长、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

☑不聚集、戴口罩、洗净手、勤开窗、常通风、保清洁、打喷嚏捂住嘴、有症状早就医。

野生有毒植物中毒

关注原因:

每年春夏两季是各种野生有毒植物(毒蘑菇、断肠草等)生长的旺盛时期。近年,我市几乎每年均有因误采、误食有毒植物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且容易造成误食人员的伤亡,广大群众应该充分认识误采误食有毒野生植物的危害。

重点场所:

郊外、山林、公园、草丛等。

预防措施: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应选择合法、正规渠道商家购买菌菇类食品。

☑部分常用的药材与某些毒性极强的药材(比如常见的五指毛桃、金银花与断肠草)极为相似,从外形、气味和颜色上仅凭经验难以区别,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要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手足口病

关注原因:

4—7月高发,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

家庭,社区等公共场所。

5岁以下婴幼儿。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晒衣被。

☑喝开水、吃熟食。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家长可本着自愿自费的原则为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避免接触其他小朋友。

流感

关注原因

传染性强,极易在人多密集的场所传播。

重点场所:

已复工的工厂、已复课的学校和其他集体单位。

工人、学生、集体单位工作人员;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和有基础性疾病者。

预防措施:

三勤

☑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居室要勤开窗,多通风,少去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经常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主动

☑每年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如果出现发烧、打喷嚏、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需要戴上口罩,及时主动就医,避免带病上班。

☑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的健康监测。

流行性腮腺炎

关注原因: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东莞俗称“生乍腮”),病毒通过空气、飞沫、唾液传播。被感染后,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流行性腮腺炎最大的危害在于可引发睾丸炎、乳腺炎、卵巢炎等并发症。发病多见于15岁以下年龄段儿童。3月份以来,3~14岁儿童是构成我市流腮病例的主要人群。随着学校复课的推进,该年龄段儿童可能导致免疫空白的人数聚集,不排除流行性腮腺炎在学校中散发的可能。

重点场所:

学校、社区等人群密集场所。

既往未患该病或未接种相应疫苗的儿童。

预防措施:

☑目前以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腮腺炎疫苗等方式为主要的预防措施。18~24月龄儿童可免费常规接种1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4岁以上儿童建议自费接种第2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14岁以上人群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费接种1剂次。

☑出现腮腺肿大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隔离。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或发病后14天。对于接触过传染期流腮病人的易感者,应从最后接触之日起观察25天。

风疹

关注原因:

风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播,传播速度快;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有部分儿童被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妊娠期妇女患病后,可使胎儿受到感染。人是唯一的宿主,患者会通过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排出病毒。复工复产后,需要警惕除工厂等群体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重点场所:

工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无风疹免疫力者,特别是工人群体。

预防措施:

☑8月龄、18月龄的适龄儿童应在我市预防接种门诊恢复开诊后,及时预约、接种含风疹成分疫苗。

☑无风疹病史或含风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的成人也应接种疫苗。

☑出疹、发热病人应当及时与当地疫情防控部门报告,听从防控指导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外出。

☑病人所在场所应开窗通风,清洗、暴晒病人使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