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教四大圣地供奉的神仙分别是谁?其中一位是道教创始人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仙人和山有着不解之缘。《说文解字》对于“仙”字是这么解读的:“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人和山组成了“仙”,普通凡人修炼得道、长生不死迁入山中,便被称为仙人。道教以“长生久视”作为修行目标,远离世俗的山川是最佳修行之地。道教将人间许多山川的清幽之境称之为“洞天福地”,“洞天”意思是在山中有洞室可以直达上天,它指的是道教的仙境,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


在我国许多的名山大川中,都流传着道教的神话传说,其中有那么四座山被道教称为“四大圣地”,即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和江西龙虎山。“四大圣地”不但是修道者心中向往的修行之所,同时也供奉着四位道教尊神。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四大圣地和供奉的神仙们。


安徽齐云山——真武大帝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的奇特自然景观,故名齐云山。齐云山风景优美,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的美誉。齐云山与道教颇有渊源,唐朝时期就有道士龚栖霞在山上修道成仙的传说,时至今日此地还有不少道人清修。明朝时期,著名的崇道皇帝嘉靖帝,由于久无子嗣,请敕命龙虎山的张天师在齐云山建醮祈祷,后来皇妃为他生了四个皇子。这使得齐云山声名远播,在民间香火旺盛,成为了道教的四大圣地。


齐云山祀奉的主神乃是真武大帝,南宋时期,道士余道元在此建立了供奉真武大帝的佑圣真武祠。相传真武大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特别灵验,因而香火日盛。嘉靖帝将真武祠扩建为玄天太素宫。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由于真武大帝是明朝的守护神,齐云山与武当山成南北呼应之势,“玄帝香火,在均州曰武当,在徽州曰齐云。”齐云山也成为了江南的“第二武当”。


湖北武当山——真武大帝

武当山是道教的名山,古有“太岳”、“玄岳”之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在众多的道教名山中,武当山是最有影响力的一座,民间有“北少林,南武当”的说法,人们将代表道家武术的武当山与著名的佛教圣地少林寺相媲美。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春秋时期文始真人尹喜曾在武当山隐仙岩修道,到了明朝朱棣皇帝时代,武当山的道教走向了巅峰。一代宗师张三丰就是在武当山修行并创立了武当派。


“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这里的“真武”指的就是真武大帝。武当山天柱峰顶修建的“金殿”供奉着主神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一位神祇,而且身兼多个神职。真武大帝与天蓬元帅、天猷元帅和翊圣元帅构成了道教的神仙团体北极四圣。《正祀典疏》有云:“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向,神阴佑为多。定鼎金陵,乃于鸡鸣山建庙,以崇祀事,载在祀典。”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将真武大帝奉为护国神祇,武当山的真武大帝信仰也成为了民间的主流。


四川青城山——太上老君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市风景区内。“青城天下幽”,青城山素来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同时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这里环境清幽,是修行的绝佳之地,被道教称为“第五洞天”。青城山自古就有许多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的五岳丈人宁封子、岷山真人容成公等仙人就曾在此地修道成仙。青城山原本叫“清城山”,由于环境极佳,是佛道都想得到一处道场,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将“清城山”改为“青城山”,一字之差,将山的神韵体现的淋漓尽致。


青城山的老君阁供奉着道教尊神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白发皓首的慈祥庄严之形象,他手执阴阳扇,扇子上画有日月象征着万物化生之“太初”时期。太上老君是道教的至高神三清天尊之一,“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道教认为太上老君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是“无上大道”的化身,是永世长存、常分身救世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的根本信仰。道教认为老子也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


江西龙虎山——张道陵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龙虎山原本叫云锦山,东汉中叶时期,祖师张道陵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龙虎山因此得名。从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伊始,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余代,历经一千八百余年,与北方的孔子世家合称为“南张北孔”。


龙虎山供奉的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张道陵乃是汉代留侯张良的九世孙,祖籍古沛国丰县。张天师最开始在龙虎山修行,而后来到蜀地鹤鸣山,梦中得到太上老君亲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并授诸品经箓、斩邪剑及玉印。张天师创立天师道后,将经箓、宝剑及天师印交付其子张衡,与弟子王长、赵升白日飞升。从第四代天师张盛开始,世代天师居于龙虎山天师府,一直将道法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