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入学关键期,帮孩子养成三个好习惯,比100分更重要

今年9月,闺蜜良子的儿子就要上小学了。她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还在外面补习了书法、英语、阅读、数学……

我嘲笑良子瞎操心,良子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幼小衔接,这可是人生一大关键点呐!”

的确,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求学几大节点中,幼小衔接的能力跨度是最大的。

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这一阶段,除了知识需要衔接,情绪和社会性也需要适应和发展。

如何与人共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入学关键期的重要功课。

那么,成绩好就能说明一切吗?

不一定!

对于一年级学术来说,起步的重点不在分数而在适应,好习惯远比好分数重要。

“习”的意思是“鸟数飞”,鸟一次次地练习飞翔;“惯,习也”,意思是习以为常,积久成性。习惯就是经过一次次反复练习形成的固定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小学一二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本身的行为习惯、用脑习惯,听课、作业、复习、检查的习惯,与学习有关的睡眠、饮食、运动习惯等。

对一年级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学习习惯有三个:紧跟老师、自己做、不拖拉。

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心理学术语,也称为敏感期,指“人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对特定的环境、教育影响特别敏感,最容易获得某种行为、技能”。如果在关键期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教育,神经细胞就会用进废退,逐渐退化,以后再也发展不起来。在关键期中,儿童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

儿童阶段有多个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3—4岁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等,自控能力在5—6岁开始形成,学外语的关键期在5—6岁,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在6—12岁小学阶段,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6—8岁。6—8岁是儿童上学的一二年级阶段,好习惯或坏习惯都在这个时候形成并固定下来。

研究还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学生其他方面的增长变化都很明显,如理解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非常大,而学习习惯的水平却并未有多大改变。可见一年级养成好习惯,比考几次好分数重要得多。养成好习惯,学习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习惯具有自动性,好习惯可以天然地抗拒坏习惯,而坏习惯也同样抗拒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序的、高效的、促进学习的动力。孩子睡眠习惯好,早睡早起,精力就很充沛;孩子做作业习惯好,不会一边玩一边写,就会又快又好;孩子用脑习惯好,学习专注,学习效率就高……习惯的威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好习惯是孩子学习良性循环的保证。

帮孩子养成3个好习惯

1.紧跟老师

一年级孩子,生活上要养好按时作息、好好吃饭的习惯,学习上要养成紧跟老师、自己做、赶紧做(不拖拉)的习惯。

首先要养成紧跟老师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非常重要,包含几层儿童心理学发展、学习能力生长的价值。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谁不紧跟老师就可能跟不上。家长要叮嘱孩子,眼睛、耳朵、行动都要随时跟着老师,紧跟老师讲的课、布置的作业、安排的活动、提的要求,才能符合学校的要求,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孩子紧跟老师的习惯,需要家长经常提醒、具体告知,坚持一段时间,懵懵懂懂的孩子就能逐渐培养起任务意识,意识到上学是有任务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得好。

2.自己做

听懂了,还要学会自己做,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养成自己做的好习惯。

凡与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情,比如准备文具、收拾书包、整理书桌书架,家长都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替代,才能训练出有条理、动作利索的孩子。

要求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做麻烦得多。但孩子从两三岁就喜欢“我来做”,并不喜欢家长代劳,上学后更不愿意在班级里显得很笨,乐意自己是个能干的孩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问题出在教室,原因却在家里。有高年级的孩子写作文希望“妈妈,你不要溺爱我了!我能自己做事情”。可见孩子在学校跟不上,实乃家长之过。

3.不拖拉

第三个重要习惯是不拖拉,按时睡觉、起床、锻炼、完成某项任务、独立写作业等,利索、不拖延,才能适应上学的节奏。

有的孩子起床动作慢,总是出不了门;有的孩子上学路上一边走,家长一边喂东西吃;有的孩子爱跟家长讨价还价,该睡觉了想玩,该写作业时动脑筋怎么能晚一点再做,该去游泳了开始盘算找什么理由不去,如果家长真的去“还价”,争执一阵又无原则让步,不仅坏了规矩,浪费了时间,更养成孩子拖拉的习惯……家长缺乏决断,对孩子听之任之,家庭气氛就在对抗、耍心思的拉锯战中失了章法,何来条理和利索?

家长教养方式不妥、无章可循、无原则迁就,就养成了孩子的拖拉习惯,大部分学习的拖延症就是这么来的。双休日的作业拖到周日晚上才做,寒暑假作业拖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抓慢赶。而且拖拉的习惯很顽固,会一直跟着孩子到中学、大学甚至职场,一辈子拖拖拉拉,人生处处被动。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每天温和地坚持

不断重复是使神经系统形成固定行为模式的重要方法,习惯养成主要不靠家长的语言说教,而是以“习”为主。就像鸟一次次地练习飞翔,孩子上学的生活是重复性的,每天、每周、每学期、每年地重复,固定下来就成了习惯。

习惯养成需要家长温和地坚持。起床、睡觉、一日三餐、写作业、收拾文具、阅读等习惯都要在家里养成,六七岁孩子还缺乏自控力,不能完全依靠自我约束来养成习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外部要求是必须的。但如果家长声色俱厉,孩子会感到害怕,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反而损害亲子关系,欲速而不达。

温和地坚持,不需要讲多少道理,更不需要喋喋不休。家长的坚持,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上学并不只是好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困难的事情也要做好,要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