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愿来生不再是病人


如果说他的主业是诗人,那么他的副业一定是病人。


作为大唐诗人堆里最出名的病人。


他很好的完成了将主业副业发挥到了极致的地步。

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给自己取了一个“幽忧子”的网名,意思一个爱生病的诗人。


文学大家刘大杰说:“幽忧是他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作品的象征。”


明代张燮提起他,一脸的感慨:“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意思是说,古今文人中恐怕只有他是最惨的一个,病秧子不说,就连死,也透着一股让人说不出的“荒唐”之感。


这个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悲惨世界笼罩的男人叫——卢照邻。


公元635年,天气据说是晴朗的。


这一年,大唐开国者唐高祖李渊罹患风疾,久病不愈,最终病死在垂拱殿。


这一年,雄主李世民下诏大举征讨吐谷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


这一年,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进攻叛乱的羌人,取得胜利。


这一年,今河北涿州卢家诞生了一个男孩。


这个孩子就是本集故事的男主角卢照邻。


和一般出生草莽的凤凰男不同,咱们的主角是地地道道的世家出身。


而且这个世家还很不一般。


在河北,乃至全国,卢家可是一等一的名门望族,素有“望出范阳,北州冠族”的名声。


作为世家子弟中的一员,无论卢照邻愿不愿意,他身上都承担了抹不去的家族责任。


顶着世家子弟光环他,很好的给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世家子弟的风采。


从出生到识字,他不过用了五年时间。


当别的孩子还在吃奶,分不清楚东南西北的时候,他已经为自己赢得了神童的美名。


十岁时,在别的孩子对未来一脸茫然的时,卢照邻已经开始拜访名师,学习经史。


努力加汗水为他赢得了浑身的才学,给了后来孩子树立了一座难以攀越的高峰。


作为前浪,似乎永远要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但事情到了卢照邻这儿似乎不是这么回事。


他依旧是前浪。


依旧站在最前端,独领风骚。


至少在河北是这样。


站在紫禁之巅孤独是孤独了些,但感觉还不错。


卢照邻很喜欢这种感觉。



上天入地,唯我独尊。


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为了让这种感觉更持久,20几岁的卢照邻选择了出仕。


人生的第一站是个艰难的选择题,是穷途末路还是前途坦荡全在一念之间。


作为神童,卢照邻没有盲目的做出选择题,他似乎很早就明白,工作与写文字是两回事,文字用心,用情感,只需要散发真心,就能打动人,而工作却不同。


它就好比是一道数学题。


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演,验算才能得出自己最想要的结果。


所以他买了大量的纸和笔, 一头扎进去了。


通过数日的推演,他得出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结果——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作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邓王李元裕不光身份显赫,为人低调,最主要是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如果光是这一点,他未必看得上,在大唐再有影响力也及不上李世民本人。


但他依旧选择了邓王李元裕。


原因很简单,工作的内容。


一个好的员工,是否能做出成绩,吸引领导注意,除了溜须拍马之外,还得有些真本事。


也就是说,你得会干事。

古玩字画,他倒是会一点,可不显眼,就算努力干,也看不出什么动静来。


在诸多的专业当中,诗才是他的强项。


多年的努力与积累,他拥有无不的自信,他什么敢说,在大唐这个诗的国度里,能超过他的不过五个人。


聪明的人都知道如何用工作点缀自己的人生,成就自己的理想。


邓王李元裕好儒学,善与人谈儒家经典哲理,好诗不说,还好藏书。


据小道消息说,邓王家有藏书数十万。


什么是资源,这就是最大的资源。


工作的同时能提升自己,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所在。


从后来的结果看,这个选择很准。


李元裕对他的工作能力甚受器重,在公司年会上,对全体员工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这是我的司马相如啊!)


这份考评很高,很有含金量,立马亮瞎了卢照邻的双眼。


除了努力工作领取奖金之外,他还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人生似乎很圆满。


这个时候的卢照邻绝不会想到病魔会悄无声息的找上他。


就是笔者也不相信。


但历史很残酷的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而这一切的因果,竟是从一首诗开始。


公元664年,29岁的卢照邻辞别了邓王选择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


他独自一人游走大唐山水之间,天上的云,地上的草,水里的鱼儿,岸上的花朵,都成了他眼里的美景。


他当然想不到,人生的好运就此到了头。


某一天,他来到了洛阳,他看着那繁华的长安,一时兴起,动笔写了一首叫《长安古意》的诗。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诗很长,也很有名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在一夜之间成了无数年轻男女微信上的签名。


就是一些七老八十的老人,也花费了一番笔墨,将其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对着满头白发,一脸沧桑的老伴细细品读。


一直安静的京城,因为这首诗彻底的轰动了。


卢照邻三个字成了京城新闻的宠儿,登上了各大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此时的卢照邻全然不知,危险就此靠近。


这一次凶险,似乎断送了他一生的好运。


世间总有那么一批人,喜欢研究,一来二去,断送了一批专门从事包括诗歌


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等评论的专家。


这些人平时不写文章,也不写诗。


唯一的爱好,就是读诗品诗,顺便再来点解析,剖析之类的见解。


当时在长安城这样的人有三千。


他们每天都在搜索好的诗,好大书特书,苦于好诗可遇不可求。


连续三年,长安城都不曾出过一首上得台面的好诗。


这天,他们在朋友圈遇到了卢照邻的这首《长安古意》,立即被诗中的景象惊呆了,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很清楚这首诗大书特书的价值。


古典点说,这首诗铺叙长安帝都繁华,宫室之美,人物之盛,极于将相而止,然而盛衰相代,唯子云安贫乐道,乃久垂令名耳。但词语浮艳,骨力较轻,所以为初唐之音也。”


通俗点说,这首诗算得上是“宫体诗的自赎”。


这等现象级别的诗,挖掘的东西最多,也是最有价值,获取的利益是也最多。


诗经过他们的赏析,品读,立即诞生了三十多本专著。


这些书,经过各种渠道进入了长安城的各大书店,甚至各大王府豪门的书桌上都有一本。


一时之间,无人不说卢照邻,无人不认识卢照邻。


这样的气氛任何人都喜欢,卢照邻也不例外。


按照他的想法,自己只要再努力努力写两几首过得去的好诗,名声再上一层,成为大唐首屈一指的大诗人,那么他的仕途必会更进一步。


应该说这个想法挺靠谱。


但他忽略了一个人——梁王武三思。


作为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官至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年纪不大,却是大唐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按说这样人本没有什么功夫读诗,品茶。


怪就怪,卢照邻这首诗太出色,经过三十多专著的剖析,品读,俨然成了当年最火爆的唐诗。


各大新媒体在第一时间给了报道。


某天,某时,武同志上厕所之时,顺手刷了一下朋友圈,顺道读了一下这首诗。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这分明是讽刺我呀。


这样的诗怎么能火爆朋友圈,火爆媒体呢?


是谁这么大胆敢写诗讽刺我。


愤怒的武同志随手翻了一下作者,就此记住了卢照邻三个字。


小子,可以啊。


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了!


据说,武同志裤子都没提起来,就下了一道命令:“火速抓捕卢照邻!”


一头雾水的卢照邻便被丢进了大牢。


与君子,自古讲究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心若安,便什么都安了。


很显然,作为武则天的侄儿,大唐最有权势的王爷,武三思不是什么君子,非但不是君子,连真小人都算不上。


为了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堂堂王爷不惜降低身份说些不要脸的话讨好朝中大臣。

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最怕别人说什么。


不巧,卢照邻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


卢家毕竟是大家族,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个天才诗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做


出了最大的努力去营救。


营救的结果很成功,卢照邻平安无事的走出了大牢。


新生活或许可以继续。


人生在世,谁还没个挫折,看淡了也就是了。


但老天爷没有给卢照邻这个机会。


短暂的平静过后,迎接的是后半生的噩梦。


他生病了。


病情来得很凶,短短几日,他便住进了大唐最著名的三甲医院头号病房。


厄运并没有就此打住。

几天后,他的腿脚开始不听使唤,尽管围绕身边的医生很多,研究的方案也


不少,与他的病毫无作用。


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击垮了卢照邻的神经,他变得害怕,他害怕自己就这么死去了?往日的理想、抱负全都成了泡影,回想自己一生,除了写了几首诗让人刷刷朋友圈之外,竟一事无成​。


巨大的落差,让他竟生出一股从未有过的倔强之气来。


不,我得活着,哪怕是屈辱的活着。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这一夜,一直浑浑噩噩的卢照邻似乎打通了任通二脉。


为了这份希望,他开始了自救之路。


高傲的他开始伸手借钱,甚至不惜扭打着自己的双腿卖惨,更多的时候,他如同一个江湖艺人,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卖唱生涯。



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妹凋丧,七八年间,货用都尽。余不幸遇斯疾,母兄哀怜,破产以供医药。————《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


该花的钱,我已经花完了,我现在连买药的钱都没有,诸位我还想活着,还想活着呀。


病情并没有因为他努力的卖唱而得到改善。


相反,他的日子过得更加灰蒙蒙,期间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连用药都成了问题,只能选择以劣质了丹药来填补。


劣质的药物带来的作用是身体进一步变坏,有一年,父亲去世,最后的依靠没了。


巨大的伤心让他嚎啕大哭。


他没想到,一顿嚎啕大哭竟致丹药呕出,药气随涕泪流出……


生活到了这一步似乎没有半点希望。


天空似乎是灰蒙蒙的,看不到半分的蓝光。


但历史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温柔。


作为大唐最出名的病人,卢照邻的病惊动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叫孙思邈。


一个被世人看做神医,尊称为“药王”。的老人。


作为医生,孙思邈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界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完成了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名动大唐。


卢照邻的特殊经历似乎牵动了孙思邈的内心,这位已经年过九旬、白发苍苍的老人亲自赶来为卢照邻治病。


神医不是瞎吹就能坐上神医宝座的。


那是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学术的熏陶,经过无数病例的考验才为自己赢得了这个称号。


因此,这个称号含金量很高。


已经病入膏肓的卢照邻在孙思貌的妙手下,那双几乎残废的双腿竟神奇般的开始好转。


人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此。


那一天卢照邻是欢喜的,多年的期盼,未来的希望,在这一刻,竟如此的真实。


我还能活着。


这个念头宛如一道烙印,深深的烙在了他的心头。


他甚至不惜拜孙思邈为师,弃文从医。


日子虽艰苦,但总好过没有希望。


应该说,这段日子是卢照邻人生难得的欢快时光,尽管他的身体依旧遭受病魔的折磨。


尽管他依旧一无事成。


但有希望陪伴着,总是愉快的。


只可惜,这个希望太短,太仓促,太无常了。


大唐就那么一个神医,需要他看病的人太多了,多得有时候容不得他拒绝。


就在卢照邻自信满满地期盼人生奇迹的时刻,神医走了。


作为皇帝最看重的医生,孙思邈必须随唐高宗龙驾西游(唐高宗患有严重的


风眩,一种眩晕症,严重时目不能视,这种病除了孙思邈无人能治。)


刚刚照亮的天空,再一次变得灰暗。


那是他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他能做的只能回乡,住进深山,日复一日的吃药,等待死神的到来。


这一等就是十年。


十年太漫长了。


病痛的折磨,政治上的坎坷以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彻底摧毁了他的意志。


每日清晨,一股不可名状的失意之悲让他苦不堪言。


曾经,他想过斗争。


曾经,他想过不服输。


为此,他不惜屈辱的活着。


可如今,他累了。


在一个落日的黄昏,他想到了死。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解脱。


为此,他用朋友们的资助,在具茨山下买了数十亩的田园,为自己预先建造了墓室,每日僵卧其中,等候死亡的到来。

只可惜等来的不是死神而是噩耗。


药王孙思邈死了,他生命里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看着已经萎缩不成形的双腿,他愤怒的打碎了那只日日熬汤煎药的瓦罐子……


那一天,他做出了人生最后的选择题。


尽管他这一生做的选择题没对过(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谁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饱受了多大的苦楚,但他相信这一次的选择一定错不了​。


公元680年,已经做出最后决定的卢照邻拖着自己无法移动的半边身子,艰难地爬到了颖水边,看着自己斑白的双鬓,凄苦的容颜,他闭上了双眼。


两股泪水顺着眼角里流了下来,再见了,大唐,再见了,长安,再见了理想。


再见了,卢照邻。

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