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处的本心,独处时的灵魂——亲子日记



起初小伙子与朋友老师们介绍他的妈妈,称之为“非常美丽温柔的妈妈”,后来称“妈妈”,现在一般在外人面前介绍“这就是我严肃的妈妈”。

不知道原来我在他心里已经有了许多的形象和符号,他得以在外人介绍我时用了他印象最深,也最占主导的那一面。他的介绍用语,倒是让我拥有了一面珍贵的魔镜,得以反思我平日的生活主调。

最长的“寒假”里,我倒是与他真正的沟通机会不多,他忙于玩乐,我忙于整理文稿与英文。但纵使如此,我们互不干扰,也能心领神会。他明白我不会去打扰他,他也知不能随意打扰我。我很享受这种空间里的信任感,我们彼此都拥有了自己的独处空间、时间与创意的生活,用画画、“战争”、读书、写字、填空自己的生活。


回到自己身上来,是我最近在另外一个平台上答疑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

那些提出问题者,回答问题者,像是被焦虑鼓动地停不下来的机器,在失序和秩序面前被击落得茫然无措。在毁灭与重建的明暗交替阶段,个人往往“消失”,沉默于群体,谄媚于群体、在丢掉个人声音同时,也逐渐失去独立的灵魂。


外在愈是干扰性大,内心愈是要宁静。像是苏菲的旋转,长久地保持美妙和谐的转动、旋转,需要保持在一个定点,归于中心。外在越是精彩、内层越要定心。


小伙子受的诱惑很大,不可避免地会要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许多的事情,偶尔他也会兴高采烈地交谈那些从外界收到的消息。用咨询式的口吻与我交谈,妈妈,你怎么认为?是这样的吗?我认为···

有些时候我停下手头上的工作回答他的问题,但在更多时候,我希望他能自己得出答案。他是一个在意别人看法和想法的人,或者其实他有很多困惑。因为他会在意朋友是否会愿意和他玩?他担心朋友会远离他。

我不曾记得我以前是否有过这样的类似经历。

中午我们共躺在沙发上,我说我们来玩一个叫彼此聊悄悄话的游戏。我们互相像朋友一般地躺着,就向他聊起了我的“困惑”,请求得到他的解答。他很认真地告诉我:“如果你朋友不愿意与你交朋友,就不交好了,你可以另外再找一个朋友或者自己和自己玩”。我非常感谢他给我提出的宝贵而有用的经验,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将这个经验用到自己身上?

我出门准备会朋友时,他追出来问我:“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吗?“你别忘了,其实你很会交朋友的”。

我说:“我学习到了,感谢有你。”

“不客气”,他转身回屋了,门关得很干脆。

我20岁时就跟自己说过:我今后定是一位沉稳而宁静的妈妈,我不知我是否做到了,大半还在履行自我承诺的过程中。或者这也是因为孩子会来到你身边的原因。你知道有些人性的历练得需要另外一些人的助力才得以成全。有些像大学的课程,总在追赶着时间,奔赴一个和另一个教室,上完一课又一课,最后才得以完成学业交出一份答卷。


人群与独处,其实并不矛盾。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独处中寻得自我,在人群里能保持灵魂。可以“看见”朋友,可以保持本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