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

如果说上一篇中面对五个阶级的基本划分,毛是从心而选择站在最大多数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阵营,那么这篇考察报告就是表明其初心不退转,并毅然决然的狂奔在这条雄关漫道之上。

先不谈全篇内容的理和据,我们看到了年轻时候的毛泽东的生动幽默和意气激扬, 这种发自内心而跃然纸上的感情是每个读者可以感受到的,这是这篇文章的魂。那么我们有必要去思考下,是什么让他如此欢欣雀跃呢?这个需要和上一篇文章相结合起来理解,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势力仍然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和买办阶级,“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这条逻辑促使其继续让中国在黑暗中徘徊。最弱小的却是积贫积弱的劳动人民,没有足够力量改变其现状,促使其继续苦难。那么如果毛想要改变中国的境况,实现其胸中抱负,还有什么能够比见证在湘江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农会运动更加开心呢?他看到了打破封建枷锁桎梏的力量是可以从这些组织了的广大农民身上迸发的。当内心的“知”与外界的“行”达到了共振,这样怎能不让人油然而生的高兴呢。将自己也代入其身,我们同样会发出这种感受。

这里有必要讲讲文章的背景,作个对比会发现更有趣的东西。

“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叛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乘了共产党的这个弱点。”

毛的正确想法和理念不被接受,反而受到各方责难恰恰反映出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强大惯性作用,甚至于不自觉的受到这种意识的控制。这个可能需要从中国的历史来理解,一家之言。共产主义思想是当时先进的思想,这种先进的思想应该和最具有革命精神的无产阶级工人相结合才是教科书般正确的道路,还有苏联成功的经验。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都是知识分子与饥荒农民的结合去重复原来的道路。如果共产主义先进思想也与这些农民相结合,会不会又是走封建的老路呢?理论上讲,这在当时应该是不受待见的,而且根本就没有过这种尝试,更不谈有成功的经验。站在陈独秀这样的大知识分子的立场上,他怎么可能会支持毛泽东呢?他也不会理解毛泽东,恰好类似于陈的思维的人当时占据主导地位。

当我们的大脑被不切实际的意识所占据,我们的眼睛还能看得见真相吗?这是一个问题。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宋代柴陵郁和尚

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他当时的处境,更能理解毛泽东的困苦,无处诉说的无奈,但是他从来没有退转过初心,正是由于他初心之坚定和他看到了湘江大地以及中国广大能够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毛凭借其天生的平民性和敏锐的直觉让他拥有超然的见识,他的大部分队友们发现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是七年之后漫漫长征之时,很可惜,但也是必然的。

这仅是个人的观后感,由于知识有限,仅供参考。下文详述报告中的有趣的内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