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这三类人,你就会明白崖山之后到底还有没有中华?

这些年网上经常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下半句,即“明亡之后无华夏”。不少人喜欢用这两句话来说明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如何之腐朽残暴,导致华夏文明出现断层。

崖山海战,南宋灭亡

在小生看来,热衷这两句话的有三类人,第一类是知识储备相对不足、比较容易随大流被带节奏的“小白”,第二类是民族观念狭隘,有典型的“输不起”心态的人,第三类则是别有用心之人。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类人开始,来聊聊崖山之战、南宋灭亡后,到底还有没有中华和华夏?

出处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句话的出处。“崖山之后无中华”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翻译过来就是:崖山的海角像一条斜线划过天空,如今却和南宋时期一样不再属于中华之地。当年宋室臣民尚能投海报国,可今天我们竟然连自尽的机会都没有。放眼望去,城关山河之间已经没有了汉人的旗帜,响彻日月的也都是女真人的乐器。即使嫦娥回到人间也无处可去,只能在月宫之上对着桂花哭泣。崖山大元千帆竞,不及十万忠君魂:儒家“忠君”思想之缘起与发展

钱谦益何许人也?他是明末清初大儒,受孔孟忠君爱国思想影响极深,他有一个著名的徒弟叫郑成功,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郑成功毕其一生一直坚持反清复明。

钱谦益

但同时,钱谦益不像其他士大夫那样视名节比生命更重要。顺治二年五月,清军兵临南京城下,当时钱谦益的妻子劝他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不语,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五月十五日,他又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投降。后来清军下剃发令时,大家都表示反对,而他跟家人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回来了。

这样一个儒生,面对江山沉沦、国家破败,心中愤懑又没有勇气为名节而死,其所写之诗只不过是临时起意、有感而发,发几句牢骚罢了,绝不是经过严谨历史考证的理论或者论点。就像宋江在浔阳楼所写“心在山东身在吴”、“敢笑黄巢不丈夫”,难道有人会说宋江有反意?当然,黄文炳确实说了,但此人却是心术不正,醉翁之意不在酒。

浔阳楼宋江题反诗

剖析“三类人”

前文我们提到热衷于“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有三类人。第一类自不必多说,这类人自身知识储量不足,对有关历史背景一知半解,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甚至不懂装懂,尤其是这两句话观点极端、吸人眼球,极易成为某些历史“小白”们混迹网络、指点江山的核心观点。

这第二类人,则对于华夏文明的光辉历史过于狂热,以致于不能接受任何外来族群。表面上看,他们承认“崖山”和“明亡”之后的失败,但实际上他们用否定元朝和清朝正统的方式来自我陶醉,这是一种典型的“输不起”的心态,而“崖山之后无中华”则恰好可以契合他们否定一切的心理。

对于第三类人,值得重点聊聊。

在古老的东亚秩序中,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心之国”,而中国周边的日本、越南、朝鲜则心悦诚服的接受中国儒家缔造的“华夷秩序”,通俗来讲,就是认中国作大哥,自己甘当胡夷,甘作小弟。

众“小弟”中最安分的朝鲜,一直本本分分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越南次之,最不安分的当属日本。这个“小弟”每逢国力大振必然要挑战一次“大哥”,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后是唐倭白江口大战、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是明朝援朝抗倭、明治维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是清日甲午战争。不仅要军事上挑战秩序,日本历史学界也有各种盗窃之论,比如认为日本才是“中国”,其他国家则为蛮夷。而提出这些盗窃之论的就是上文提及的第三类人,他们是妄图窃取“中华正统”的历史“窃贼”。不过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强大影响力面前,他们的理论只是自我陶醉,不仅无法撼动中国的“大哥”地位,更得不到其他“小弟”的认同。

万历援朝抗倭——平壤之战

但南宋和明朝的灭亡让“窃贼”们看到了机会,他们巧妙的将中国儒家的“华夷之辩”理念嫁接到中国古代再平常不过的王朝更替现象之上,鼓吹南宋和明朝汉族政权灭亡让夷狄占据中原,从而得出“无中华”、“无华夏”的结论。如此一来,他们霸占“中华正统”、接过“东亚扛把子”的位置就理所当然,多年“小弟”终于有希望熬成“大哥”!

在第三类人的努力之下,还真有一些人,甚至是中国人,认为当今世界中传统的中国文化只存在于日本,而中国则因为华夏文明断层,不再是汉唐盛世时的那个中国。

崖山和明亡之后到底有没有中华?

南宋和明朝的灭亡确实让以前被视为夷狄的外族占据了中原,“汉人武力之不济,自此达到极点了”,可军事上打败仗就意味着文明断绝吗?如果文明仅仅以武力大小来衡量,那美国代表的西方文明早就统治全世界了!

四大文明

中华文明之强大,绝非任何坚船利炮所能敌。这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明,内可凝聚人心,外可融合外族,所以无论是孛儿只斤氏,还是爱新觉罗氏,在统一中国后都选择接受儒家文化并将之奉为正统。马可波罗游记里就提到,“忽必烈将蒙古首都从哈拉和林迁至北京,恭敬地履行传统的儒家的帝国仪式,基本上变成了一个中国皇帝”,套用《走向共和》里混沌哥的经典台词就是,“咱没败,谁来谁败!”

同时,如果从更加广阔的民族视角来审视“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我们会发现,这种论断极其狭隘。

中华正统是谁的正统?难道仅仅是汉人的正统?如果只是汉人的正统,“西狄”出身的大秦算什么?收服南匈奴的大汉算什么?开放包容的大唐算什么?

梁启超先生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曾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所以,中华正统是中华文化之正统,而不仅仅是汉人之正统,即使汉人是这种正统文化的缔造者。

在这种情况下,元代替宋、清代替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代替拜占庭帝国有些本质区别,后者让被征服区域的宗教、语言、文化彻底断绝,而前两者则让中华传统文化拓展和传播到更加广阔的地理空间,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则进一步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总结起来就是:崖山之后中华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强大,明亡之后华夏文明不仅没有断层,反而得到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所以那些别有用心的“第三类人”可能要失望了,因为他们永远也无法得到想要的“中华正统”,不仅如此,他们自己为之骄傲的“天皇万世一系”也变得岌岌可危。因为按照中国王朝更替“不同姓氏更替”的特点来看的话,掌握实权的足利氏代替源氏、德川氏代替丰田氏,与孛儿只斤氏代替赵氏、爱新觉罗氏代替朱氏,根本就是一回事,被夺权的天皇跟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灭亡的执政家族,也是一回事,哪有什么万世一系……

德川幕府时期著名傀儡天皇——后水尾天皇

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三类人”,解答了崖山之后到底有没有中华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想要说明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绝对要不得,尤其是在如今需要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新时代背景之下。遥想当年宋室南迁以后,仍然占据半壁江山的南宋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对待民族问题上思想过于狭隘,不仅仇视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甚至歧视北方沦陷区内的汉人,结果就是间接培养出刘整、张柔、张弘范、史天泽等一大批北方汉人充当灭宋的急先锋,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殷鉴尚未远,警钟需长鸣,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部势力蠢蠢欲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发展环境更显严峻,而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全面复兴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所有中国人凝聚一心,发扬中华文明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精神,共同为中华之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欢迎关注“史徒生”。本文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