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赵平:携手“战疫”直至休舱“过命的交情”将用一生珍藏

战疫英雄赵平。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刘彦谷

“不怕病毒,就怕孤独!”身处武汉“战疫”一线,无论是新冠肺炎患者,还是与病毒短兵相接的医护人员,都与外界隔离开来,身边没有亲人,难免产生恐惧、孤独甚至是绝望的情绪——他们最大的挑战,来自心理,而不是身体。

“人,其实没那么‘矫情’。”广元市中心医院医生赵平说,在武汉市汉阳区国博方舱医院“战疫”中,战友们都经受住了考验:没有一个人因巨大的心理压力退缩,没有一个人出现工作差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帮助一个接一个躺着的患者最终站了起来。

赵平和广元战友在方舱医院。

绝不退缩

“战疫”首战交出优秀答卷

汉阳区国博方舱医院,由当地国际博览中心改建而成,设立了960张床位,共48个单元,由山东队和四川队共同管理,各负责480张床位。赵平带领的团队,不仅有心内科、神经科、消化内科、急诊科的专业医护人员,还有来自重症科、ICU和手术室的专家。

“抵达武汉后,我们集体接受了专业的防护培训,随即便进入方舱医院开展工作。”赵平介绍,与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不同,这家医院主要负责收治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同时要对收治的患者进行分诊。上班第一天,尽管所有人员都是全副武装后才进入方舱医院,但仍然有被感染的担忧。

“绝不退缩!”作为医院的带队组长,赵平为来自广元的医护人员作出了表率,“战疫”首战交出一份优秀答卷。赵平管理46、47两个单元,共40张床位。第一个班,赵平新收治12名病人,书写病历35份,查房52人次,阅读CT片30人次,解读化验单25人次,开药22人次,心理疏导18人次。

赵平与患者合影。

共战病毒

方舱内的每个人都让人感动

在方舱医院,每个单元里都住着大量的确诊患者,他们都需要医护人员给他们解释,给他们治疗,给他们安慰。按照培训和医院管理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但作为医护人员,实际上在很多时候与患者都是“零距离”接触。而正是这种让人感动的“零距离”,无形中给予了患者莫大的精神鼓励。

患者张某,住在汉阳区国博方舱医院46单元873床,从入院开始,赵平就一直关注着她的病情。经过治疗,她连续14天体温正常,咳嗽、胸闷、气紧等症状消失,逐渐好转起来。进驻方舱医院以来,赵平帮助一个又一个躺着的患者最终站了起来。

赵平负责的患者中,有一个李姓阿姨,一家五口都被感染,她的病情较轻。被隔离在方舱医院,李阿姨非常焦虑、烦躁,依从性差。“通过我们的解释和指挥部与她家人的联系,她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后来她还帮助病友疏导心理问题,这些普通武汉人的担当,让大家非常感动。”赵平说。

还有很多像李阿姨一样的武汉人,让赵平记忆深刻。负责在酒店和方舱医院之间往返接送医疗队的公交车司机湛洵,不想把病毒携带出去连续两周没有回家;90后护士周靓几乎每天都要忙碌到凌晨,口罩压条在她鼻梁上勒出了血印;夜深人静时,志愿者东倒西歪地靠在走道椅子上,稍有动静他们便立马起身……

胜利休舱,战友们合影留念。

胜利休舱

“过命的交情”将用一生珍藏

3月8日,是赵平在这里上班的最后一天。这个班,是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当天我负责办理最后4个患者的出院,36个患者的转院。”赵平说,看着患者们脸上抑制不住的笑容和出院时激动的表情,看着空荡荡的病房,自豪感油然而生,但也有一点点失落。

“这是我们战斗了一个月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经历了被感染甚至面临死亡的考验;在这里,我们和几百个武汉同胞同生死共命运,共同经受住了疫情对我们的考验。”汉阳区国博方舱医院胜利休舱后,赵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队员们对我以性命相托,我把他们全部安全地带了回来,一个也没落下。”返回四川后,赵平做了一个决定:在武汉工作期间建立的微信工作群,永远不解散。“因为,在武汉,我们收获了一份‘过命的交情’,这份交情,我们将用一生珍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