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找朋友共情

我們認知世界的能力和層次決定了我們實踐能力和層次,也是我們持續在有限生命時段內的必備能力。或許這僅僅是我們自己意識範圍內存在,不能代表全部。究竟活怎樣,好好取決於我們個人對時段和所處環境的把控。

認知能力方面,什麼樣的認知結構適配什麼樣的認知邏輯,產生什麼樣的認知效能,都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靠別人也行,時長成了基礎限定。

《道德經》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是結構化的,系統化的,動靜相宜。

非黑即白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我們聽聽前輩們關於情懷,精神的因果法則渲染,開心就好。

閉環結構也僅僅是非黑即白的延續和認知範圍的提升,不足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和認知與實踐的持續進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在術的範圍內徘徊,用文化屬性來詮釋,這類人已經是很難得的了,在認知範圍內屬於精英人群的範疇。

結構化,系統化的認知結構和邏輯,則如中醫大成先賢,或者大型組織團體的首元,經歷從無到有,有到持續的過程,認知結構從非黑即白突破至閉環結構,再到結構化,系統化。

儒釋道文化,馬哲都是這些先賢或是前輩們認知結構和邏輯的顯現,如此道德經也就有了在這個層面上的認知方式和方法。,實事求是,以性施行乃至破相見底,以相實的變化,發展和積累認知,判定和實踐。

關於《道德經》我是這樣做的,,只為覓友,共情探討和持續。作拋磚引玉,掏空自己以延續後程。分享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