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的人:文森特•梵高

火中取栗的人:文森特•梵高

文/骚客vlog

“一切我所向着的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不信仰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摘自梵高致其弟泰奥书信。)

看陈丹青【局部】,聊到梵高,先生对这位天才的评价大意是:梵高属于那种内秀型的画家,表面愚鲁实则内在机巧,用中国老话说是大巧若拙。

我十分同意。

早年梵高像一切培训生一样也画过很多习作,最感人的是吃土豆一家人,这幅画的母体预示了后来梵高最钟意的题材之一,农民。梵高喜欢画农民,喜欢用绘画表现农民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梵高朴素的性格使得他经常关注三农,另一方面是受到伟大的巴比松画派大师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影响,他甚至经常临摹并“抄袭”米勒的主题与构图。

在法国南部,梵高在此创作了七八十幅画,这是他的黄金创作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梵高与高更这两个“疯子”发展出了短暂的友情。他逃离巴黎来到了普罗旺斯,作为一个荷兰人,他爱死了法国南部的太阳。他兴高采烈的写信给高更,热情洋溢的邀请高更来到他的南方画室。梵高还给高更画了一幅自画像(下图),高更后来也兴致勃勃的画了梵高作画的半身像。(下图)

受到邀请的高更欣然前往。

高更是谁?他本质上和梵高一样是个绝对孤独的人,他甚至可以把老婆扔了去南太平洋的蛮荒小岛去过他的原始生活。

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他们的亲密关系就在对艺术的理解上发生分歧后大吵特吵,最后梵高一气之下剪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被吓得赶紧逃离了梵高精心为他们布置的“家”。高更是疯子不错,但面对疯狂的疯子的梵高同样招架不住。

后印象派艺术史上鼎鼎大名的两位后印象派大师就这样尴尬的结束了美好了友谊。很多时候天才与天才的友情不会长久,自古如此!梵高与高更艺术上的分歧其实不见得非要闹到动刀动枪的地步,梵高更偏向于写生,不喜欢靠想象去画画,而高更是偏向于表达象征性的风格。他们的不和更多的是因为艺术理想上的冲突。也许高更一开始就认为梵高很“肤浅”,客观讲他的确是比梵高更有艺术野心的,他的冷静与哲思与梵高的狂热与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1890年7月29日,在巴黎近郊奥维尔小镇的拉乌客栈附近鸦群乱飞的麦田中,文森特因腹部中枪,捱了十几个小时后痛苦孤独的离去。享年37岁。

对于梵高的死亡以及死因充满种种猜测与臆想,我认为死亡比如何死亡更为重要和值得去深味。

梵高的艺术就是“火中取栗”,需要极大的生猛的生之欲望的驱动。

死亡是梵高努力完成的最后一幅杰作,几乎让后世对它充满无限的想象。梵高就是麦田,乌鸦,就是那些流动的笔触,是属于太阳一般耀耀生辉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