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专门来农村卖刀,赊账不收钱,留下预言不少,背后有何猫腻?

  生活在农村,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统购统销”,因此,人们生活中少不了一些粮票的存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农村街头上小贩的身影也多了起来,小贩游走在乡村,在物资匮乏以及交通不便的年代里,丰富了农民的生活,也方便了村民!记得儿时起,那时还流行用粮食来换的交易方式,比如说,小贩拉来一车西瓜或苹果,约定一斤粮食换3斤西瓜,2斤苹果!而在如今也已经不见踪迹了!不过,听老一辈父母说,曾经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人专门来农村卖刀,并且免费送,只是赊下账,并留下了几句话,倘若预言成真了,再回来收钱!对于“赊刀人”的存在,这背后有啥猫腻呢?

  


  说起“赊刀人”,人们总会兴致勃勃的谈论那些年,他们留下的预言!比如说,猪肉涨到10块钱一斤,来收钱,比如说,羊过千,牛过万,前来收钱;比如说,粮食价格达到1块钱,前来收钱;比如说,当地连续下半月的雨来收钱……

  


  这些预言的存在,也让很多农民,对其充满了神秘感,有些村民甚至认为,这些人是鬼谷子或者是刘伯温的后人,毕竟,他们留下的预言,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很多村民认为这不是白送吗?毕竟,在八九十年代,一斤粮食不过二三毛钱,又有谁会能想到,多久之后,粮食能涨到1块钱呢?

  


  因此,在那个年代,农村不少村民都有“赊刀”的经历,以外这是白捡的便宜,即便,以后哪一年预言成真了,那也是几十年过去了,而赊刀的价格虽然在当时比较贵,可是,倘若预言成真了,农民的收入就更多了,因此,感觉也比较合适!那么,对于“赊刀人”来说,它选择这种方式卖刀,背后有啥猫腻呢?他们能挣钱吗?

  俗语说“在商言商”,对于赊刀人来说,本质是商人,因此,“唯利是图”是他们的特征!前些天,关于赊刀人的话题,笔者回到了家乡,询问了老一辈的村民,他告诉笔者!在七八年前,曾经有人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回到农村,挨家挨户的询问,究其原因是,当时留下的寓意,粮食1块钱一斤已经实现了,因此,那次他收回了很多曾经赊刀的钱!

  


  其实,在笔者看来,“赊刀人”没那么神秘,他们只是对市场经济比较精通,能够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就好比是银行存钱一样!在物价比较低的年代里,赊刀后的价格肯定在他们预期上涨的幅度中,比如说,当时一把菜刀2块钱,粮食3毛钱,预言粮食1块钱来收钱,那么粮食上涨达到了300%,因此,他们在约定预言成真时,菜刀的价钱会在10元以上,这也满足了他们盈利的空间!当然,这其中会有收不回的情况存在,比如说,村民搬迁了,找不到了!而他们也早已将这种风险计算到了,收钱时的价格上了!

  


  综上所述,对于“赊刀人”的存在,其实,并非是村民白捡的便宜,而是一种商业行为,他们淡化了取刀时高额的价钱,用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预言,打消农民的防备心,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实,这种行为,就好比“存钱”或“期货”一般,对于赊刀人来说,风险早已转嫁给了农民!

  有人专门来农村卖刀,赊账不收钱,留下预言不少,背后有何猫腻?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在您的家乡有“赊刀人”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