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意味着什么?从这3角度来思考,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上一篇我们探讨过,危机存在于我们生存的规律当中,也就是说,人类与危机是一个共演、共存的过程。

危机的最终目的不是消灭你,而是要教训你,演化你!


就拿这次“新冠疫情”来说,新型冠状病毒对于人类它就是一个危机因子,但对于病毒本身来说绝对是一次绝好的繁衍的机遇。病毒与人类,更准确地说是与宿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病毒的目的是在于传播,而不是为了消灭宿主,因为宿主死了它也就灭亡了。



所以人类和病毒之间一直是共存的关系。目前来看,人类真正战胜的病毒也只有天花一种,对于其它所有的病毒都保是抑制和免疫,而没有对它彻底地消灭。就像禽流感,一百多年来,它一代又一代的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当中。

既然危机存在的目的不是消灭你,而是要演化你,那它通过什么来演化呢?

第一是通过速度!

还是拿这次病毒来举例。危机来临,人类与病毒的传播就是一场关于速度的比拼。病毒为了更快的传播出去,把自己卸载到了最轻的地步,轻到只有单细胞存在,轻到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以通过无接触传播、无症状传播。总之,为了提高它传播的速度,它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人类在这方面与之怎样抗衡呢?做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更快的速度隔断它的传播。人们隔断它的速度大于它传播的速度时,人类胜利,反之则败!

中国在这次病毒传播的疫情中,以最快的速度采取了隔离措施,封城封路,取消人员聚集;以最高响应,动员全国民众居家隔离;以最大范围,组织排查切断传播;以最强措施,医治患者研制药物。

从更广的一个范畴来看,所有的危机来临之时,都是一场关于速度的比赛。

火灾来袭,比的是救火速度;

地震来袭,拼的是抢救速度;

爆炸来袭,靠的是我们的应急速度;

负面舆情来袭,比的是涉事主体的反应速度。

总之,危机在演化人类的时候,第一考验的就是你的反应速度,对于那些反应迟缓的“老弱病残”就会淘汰出局。


第二是通过态度!

你到底是正视危机,还是忽视危机?

现在我们知道,面对新冠疫情,每个国家的应对态度是不一样的。中国采取的是最有严格的防疫措施,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部分西方国家,采取的是一种宽松甚至是消极的防疫措施。对于为何每个国家采取不同措施的背影原因,我们在这里不做讨论,但是出现这种态度的情况在历史上并非首次。



在“一战”末期,全世界出现了大面积流感,这个流感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为什么称为西班牙流感呢?原来,这个流感病毒是从美国最先起源的,由于美国在1918年派兵到欧洲出战,结果把病毒带到了欧洲大陆。开始的时候,这种病在俄罗斯被叫波兰病,在波兰又叫德国病,在德国叫法国病,在法国又叫意大利病,总之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承认这种病是起源在自己的国家。直到西班牙的皇室感染上了这种病,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出现在各国的主要媒体的报端,于是全世界都把这种病叫做了“西班牙大流感”。

这其实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人类在面对危机时,每一反应往往是退缩的、惊愕的甚至是回避的。所以,危机的存在是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考验你对这件事的正视态度,如果你是无所谓的,那么它就会把你吞噬,如果你是积极准备的,那么它就会收敛。


第三是通过精度!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的“勤”字,除了勤劳之外,还有专精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勤奋,还要精细、精干!



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是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而这么一位伟大的宇航员却死于一场意外空难。加加林在驾驶飞机训练时,由于之前驾驶这架飞机的飞行员没有将通风开关按照规定关闭,导致了加加林在飞行到一定高度后失去了知觉,最终引发空难坠机身亡。

危机无缝不钻,在当今这个社会,要想远离危机做成一件事件,就要保持对事业的精度管理。

所以,我们在讨论危机到底会走向哪里时,我想可能会取决于你对它的以上这三个维度的思考。

也就是说危机的大小、强弱、快慢甚至是好坏,都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也就意味着越是讨厌的越无法回避,越是恐惧的越需要正视


认识了危机的本质,也就看清了它的规律,了解了危机发生的规律,从而明确了我们的处置思维路径。认识危机可能不仅仅是为了防控风险,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形成一个防范危机的思维习惯。



就像板桥先生的诗里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那么,在进行危机防范过程中,我们应该咬定哪些“青山”呢?

如何树立我们面对危机的思维模型?

我们下篇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