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勋:第一书记助村民养羊致富

每次走在这个小路上,沈书记都会得到左邻右舍老百姓的亲切问候,扎根基层六年来,沈红勋每天都会到村里各个养殖户家走访,去看看各家各户的情况。

沈红勋是县畜牧局驻业庙乡菅寨村第一书记。2014年的一天,沈红勋一路颠簸,当他第一次踏在菅寨村的土地上时,内心也有些忐忑,菅寨村距离夏邑县城30公里左右,地处偏僻,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出行非常不便,他心中的困惑油然而生——这么艰难的基础环境,怎样才能为村民们趟出一条致富路?

要脱贫,首先要有一支干劲十足的攻坚队伍。为了凝聚人心,使党员干部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沈红勋召集在村的党员干部、各村组干部学习座谈、走访调研。没有村室,他们就租个民房,村野院落、田间地头、山丘小坡到处都是他们攻坚的阵地。

路修好了,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乡亲们打心底里高兴。产业增收致富是如期脱贫的关键。为了寻找到最适宜在菅寨发展的产业,沈书记俯下身子,家家户户走访,他发现,长期的基础设施落后和闭塞的生活,菅寨村人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即使大家都急切的想要脱贫,但早已失去了发展的实力、动力和信心。但是好在,村里有养羊的习惯。

取得群众的信任,是第一书记进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沈红勋记得他刚进村的时候,是他工作最困难,也是最无奈的时候。村里人都说“恁就来走个过场,又待不时间长...”。

村民的话,使沈书记感到一阵心酸,也更加坚定了要做出一番事的决心。他动员村里的热情比较高涨的几个村民,到各地去考察成熟养殖基地的种养方式以及产品销售等。60多岁的菅子杰,原本自己也养了几只羊,但是不成规模,也卖不上价。后来,沈书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又帮他申请获批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菅子杰的羊发展到了40多只。

按照今年的行情,半大的羊每只可以卖2000元左右。脱了贫的菅子杰在养羊的闲暇时间,会和老伴唱上一段。

沈书记看着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唱着过日子,也是打心眼里高兴。而说起养殖技术和管理要求,沈书记又变成了一副实打实的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样子。

沈书记常说:“家有万贯,带毛不算。”养羊是件操心事,也是件麻烦事。羊吃什么、观察羊的生长情况,有病及时医治,这是菅子杰每天需要干的事,也是第一书记沈红勋每天的工作之一。

今年65岁的菅传京,年轻的时候在外地打工。后来年纪渐渐大了,回到村里看到大家都在养羊,他也动了念头。

传统的圈养方式需要每天清理羊粪,并且需要较大的场地,并不适合年纪较大的菅传京。现在菅传京的羊圈里保持200只左右羊。一年大概换三岔,每茬收益在五万左右。

村里的贫困户一个个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富路。因为疫情没能外出的菅红林也动了心。他专程跑到内蒙古运了10来头小牛犊。拉到家后,沈书记一看,这牛并不适合本地生长。

虽然菅红林不是贫困户,但是沈书记还是热心的为他解决养殖难题。因为菅红林引进的牛不适合本地,为了让他今年不赔本,沈书记帮他制作青贮饲料。

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青绿饲料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抑制各种杂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青贮饲料气味酸香、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丰富。老百姓喂养牲畜,多数以干草饲喂,这种饲喂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饲草的营养成分和适口性。通过青贮加工,做成的青贮饲料不仅青鲜、适口,而且解决了秋冬饲草匮乏的困扰,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沈红勋书记和畜牧局工作队的帮扶下,菅寨村目前有养殖户60户左右。沈红勋可谓农村扶贫的行家里手。到目前为止,他在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累计已有6年。2014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至今,他感慨道,他很欣慰村里的变化。

总策划:边照芝总编审:毛志权

主编:兰希法张鑫责编:王奇校对: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