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这就是汉阳,这就是武汉呐

在汉阳掉队的五十年里,武汉三镇,只剩下双雄隔着长江较劲。

汉口、武昌生怕输给对岸,可怜兮兮汉阳人民一登场,不是去汉口,就是去武昌。

唯独清明与大年初五,武汉伢回到汉阳祭祖、烧香,人流如织,汉阳千年古镇才有几分当年的模样。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汉阳不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壮丽,亦有“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的繁华;

宋代汉阳,设置“铁钱监”铸造钱币,设置“牧马监”养殖军马;明清汉阳,为府治所在,下辖汉口、黄陂、孝感等地。

若说盘龙城遗址是“武汉之根”,那拥有两千多年知音文化、现代工业发源地的汉阳,就是“武汉之魂”。

昔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始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替汉阳起了一个唯美的名字,郤(却)月城。

彼时汉口是一片泽国,汉阳、武昌是互为敌对,颇有几分如今汉口、武昌隔江对峙的模样。


却月城的月,在五百多年前汉水改道后,被月湖继承。

那时候汉阳人不会去东湖,拟把月湖比西湖,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明清有诗这样赞美月湖:月湖如月,不减西湖。

民国汉口警察厅厅长徐焕斗,在《琴台纪略》中写下:西湖虽名胜,其实……吾汉阳之月湖,如梅子山、伯牙琴台等……则月湖亦西湖也。


但无论怎样比拟西湖,汉阳真正发力的时候,还是这一百年。

当张之洞来站在龟山上俯瞰长江汉水,“昔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始”。

那时还没有武汉之名,汉阳、汉口,加上武昌,三座相互不同,又十分互补的雄镇,倚着长江汉水,成了命运共同体。

今汉阳铁厂,原址为武汉火药厂

1893年,汉阳铁厂开炉,有这样的记载:烟囱凸起,耸立云霄,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气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

中华文明工业之火在汉阳龟山下,点燃了。

▲百年后,汉阳造铁轨仍在四川、陕西的铁路上使用着

但汉阳铁厂之曲折,刚开工就炼不出钢,期间停工四年,抵押大冶矿山……

放到今天的话就是预算翻倍、项目赔本,简直就跟投资特斯拉似的,眼光要长远,但前期注定血亏。

好不容易稳定产出了,1938年,武汉会战前夕,常凯申下令:汉阳铁厂搬迁重庆,不能搬走的通通炸掉。

就这样汉阳铁厂跟武汉永远的说了拜拜。

张之洞博物馆,携带身份证可以免费进入,在旧张之洞博物馆前身建设,原址为武汉火药厂

这一百年来,从汉阳铁厂扩大到整个武汉:汉阳,亚洲第一座现代工业铁厂;武昌,辛亥革命第一枪;汉口,天下第一街。

最后这段百年历史,浓缩成四个字:敢为人先……

汉阳大厂风云50年

如果说1949年以前的汉阳,是一部灾难史,那1949年以后,就是一部大厂奋斗史。

上世纪的汉阳被定位成工业城区,汉阳造纸厂、国棉一厂、油脂化工厂、健民制药厂、卷烟厂、水泵厂、冷冻机厂、羽绒服装厂,品牌迭出,名声大噪。

武汉男将抽的黄鹤楼、红金龙,小伢喝的龙骨壮骨颗粒、打的抗菌素,还有武汉嫂子想去上班的国棉一厂,全都在汉阳。


▲在水泵厂的楼房下望天

从龟山北路到赫山路一带的工业长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国企联合基地。

旁边有配套的学校,生老病死一条龙包圆。

从小学到中专、大专,学一门手艺是那个年代的传统意识,而中专包分配、还能早上班累计工龄。

武汉船院、武汉桥梁学院、武汉技师学院、武汉财政学院,全都是公办院校,

中专读下来,学得一门手艺,完美符合钱多事少离家近。


▲武汉商学院汉阳校区后门,还挂着第二商业学校的牌子

如今在老一辈汉阳人眼中:这些学校也不比诸多本科差。

其中武汉船院,前身可追溯至汉阳兵工厂,在1960年升格成高等院校(湖北工学院),后又降为专科。

有部分专业并到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大),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只是吃了学校在汉阳的亏。



▲学校中心湖泊,停留一艘大船,此处被校训所遮

但好景不过几十年,产业结构单一、三角债等等问题,在经济到达谷底的时候一一爆发。

2000年左右,大量的工厂搬迁、倒闭,下岗再就业成了汉阳人心中一块不愿揭开的伤疤。

汉阳铁厂旧址下的国棉一厂已成拆除,沿着一条汉阳大道,大大小小的老工业基地只剩下当年厂子自建社区的空壳子。




而汉阳火车站别了诸多大厂的货物运输,从鹦鹉洲牵出的一条铁路废弃了。

铁轨上刷了水泥,成了归元花卉世界,铁轨上的花鸟市场也算是稀奇。

兜售多肉的、植物盆栽的,猫咪、小狗,应有尽有。



▲废弃的汉阳铁路,汉口废弃的京汉铁路建成了地铁一号线

在工厂干了一辈子的汉阳伢,没有多的技能,做菜拿手的去做菜做早点、买点东西做小生意,那时候开出租也是一项好营生。

于是钟家村铜锣湾的嫂子们成了扛把子,三里坡、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串联起汉阳社区的街巷美食,汉阳的哥能跑汉口、武昌。

武汉这座老工业城市,在二十年前吃了好大的亏,小时候记得父辈打趣,到深圳去给人搽皮鞋好了。

这届九零后可能依稀有些印象,有一两年连生日蛋糕也没有,也没买新衣服,而家门口的早点摊位多了起来,推着下岗再就业的铁皮车,清冷的早晨,吆喝声与热气腾腾的冬天,显得有些热闹。


若开一个武汉吃货研究所,写论文的那种,把武汉开了约20年的美食店在地图上瞄点,硚口古田一带,江岸台北、花桥一带,汉阳大道一带……

老店挨着老店,很密集,去找老板询问,更是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多是当年从厂里下岗的职工。

当汉阳告别了诸多武汉大厂,倒闭算断、卖厂卖地,汉阳人民经历过怎样的阵痛,只有当年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大概那时候大家也只想混口饭吃,也没想到意外成就了美食。

这就是汉阳,这就是武汉呐

如今汉阳的名片从当年的武汉工厂,变成了网红美食打卡基地。

汉阳四大豆皮天王,周记、曾记、元记、西大街,各种烧烤、牛杂,弯弯,黄毛鸭脖……

其实来汉阳找美食打卡,只需沿着一条汉阳大道吃就够了。做了二十年的汉阳老店,做街坊生意,活下来的都是好味道。

要是味道变了,一定是会被挑剔的武汉人嫌弃。

在麒麟路上,川妹牛杂堪称汉阳牛杂牌面。

第一次吃这家店的汉口伢男摄影,觉得这是人间美味。

理科生极尽想象的形容词,不过也是牛筋嫩滑,Q弹,辣椒油在舌尖上燃烧。尝试用数据来形容:比吃过的四平牛杂好一个level,比蔡甸牛肉面好两个level。

但在十平米的房间里边汗流浃背,大口喝可乐,哗啦哗啦的吸粉,根本停不下来,仿佛在做什么绝密的交易,一定是绝佳的美味。


坐在一旁的汉阳老饕,叫了一碗五合一,喝着小瓶枝江,轻描淡写摇头:“又变差了。”

“你看这个萝卜,原来没火的时候,萝卜都是精挑细选的,辣椒油也不多,牛肉的原汁原味保留的很好。”

“原来,上一碗牛肉火锅,我能喝两瓶白酒,现在?一瓶都喝不进去。”

男摄影看看他两百斤的体型,言之凿凿,可这家真是吃过最棒的牛杂啊!


究竟汉阳哪里美食最好?老饕也给不出来标准答案,只说:

“曾氏家的牛肉原汁原味,很地道,想要师傅做牛肉火锅,下酒。人家嫌麻烦不做,不过拉面劲道,只有早上才能吃到。

那些常规滴不谈,在汉阳过早有两绝,一是凉面皮蛋,给一整个皮蛋,跟着凉面拌开,很清爽,值得一试。

还有一处是烧麦,不记得名字,但跟武汉重油烧煤不同,油不厚,清淡不腻人,别家吃五个,他家可以吃十个。但都是外地人做的。”

言语中还流露着对川妹的可惜、不争:“这是汉阳招牌啊,武汉人的摊子,味道差了怎么行呢?”(汉口伢表示汉阳真香)

告别老饕,从十里铺地铁站A口出来,顺着汉阳大道往前走。

这里有号称全武汉最香的烤鱿鱼,随便点一百串鱿鱼解馋,去的时候门店已经拆了,最近听说在原来店子的斜对面重新开张了。

汉阳上世纪的痕迹,在今天陆陆续续被拆除,大修大建大武汉,诸多美食小店也是如此,整个汉阳看起来更像是一座新城。

在今天,整个汉阳的城中村不多了,住在车站前路的池驰说:“希望它拆,又不希望它拆,有种矛盾的感情,也不知道以后要住在哪儿。


在车站路小学学了好久的书法,写字还是不大好看。

记忆中的华联超市拆掉了,小时候经常去。还有个麦当劳得来速,原来没什么人去,但汽车餐厅的设计很酷啊。

小时候的活动范围大约在钟家村到五里墩之间,在家里真觉武汉不怎么样,出去几年觉得很想念,回来变化挺大的。

这边火车站牛肉面还不错,往五里墩走有家烧麦也还可以。

月湖公园在儿时的记忆里很破很荒芜,但后来修好了,饭后会去散步。原来有个荷花池改了游泳池,每年放暑假回去玩水。



▲2019年6月,月湖游泳池整治洗池消毒,预计在今年7月1日开放

感觉我们这辈也遇到二十年前的危机了,就算读了一本,但文科冷门专业,毕业即失业,迷茫期曾想去送外卖,又怕穿了一身外卖衣服,家里人被邻居说闲话。

再多学点技能吧,总会变好的。”



▲车站前路旁,废弃十年的铁路

2019年,整个汉阳区已经没有工厂,武汉三环内都是如此。

去年十里铺,汉阳最后一间工厂,武汉卷烟厂搬迁至东西湖。

武汉人的大厂情怀,其实在二十年就消亡了,年轻人不愿去工厂,现在上班学习新技能多是IT、剪辑,有想法的会去开店、创业。

而目前仍在上海当职业选手的汉阳伢明凯,初中从三十二中毕业,就去了武汉桥梁学院。

他在2015年拿到MSI世界冠军,被网友称为厂长,听起来总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

汉阳演变的五十年,早已没有当年三镇老大的地位了。

从工业区转变成居民区,建高楼、商业体,比起汉口、武昌,它可能慢了点,但一直在路上。

而武汉也不负当年大武汉的威名,再也没有“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说法,这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了又走,武汉的风评由大县城变成“离开了才会发现它的好”。

武汉在成长,武汉人也在成长,三镇的油烟火烧、孜然辣椒、重油烧烤,终究会让人念念不忘。

————————————————————————

来源:武汉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