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农民进城是别有用心专家说不准确,进城和农村振兴不矛盾。

随着农村的发展,很多农民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现都已经发生变化,就拿进城来说吧,在最近的20年里,农民对进城的态度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于农村的60后和70后的他们来说,进城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要是从城里回去了,就可以高傲的告诉同村的其他村民“我是城市户口”,这样大家也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而那时的农民,但凡是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段能转户口,非要努力尝试一番不可,这有大有不成功不罢休的意思。

而到后来,农民虽然还有进城居住的想法,但因门槛高,一般都进不去,所以只能偶尔进城逛逛,这也代表着算进城了。可是到了现在,进城在很多的村子都成为了“逆潮流”,农民对进城的态度发生了大的改变。然而在现在虽说看到哪个地方拆迁了,有钱赔,农民也会羡慕一番,也会心动一下,但是真正轮到自己的话,很多人都会犹豫再三。而有些地方为了鼓励农民不再犹豫不决,还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进行吸引。

可是越往后,农民反而对进城的积极性越不高,尤其是在今年过去的前两三个月里,农民更是意识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更加对进城没有想念了。然而有的农民说现在很多人千方百计的“赶”农民进城就是别有用心,就是图农村老家的宅基地和承包地,现在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可是农民都离开了农村,还怎么振兴呢?对农民这样的担忧,觉得有点多余了,因为农民的这种理解本身就不准确,用专家的话说就是农民进城和乡村振兴并不矛盾。

农村好还是城市好要因情况而异。

我们平时总能看到很多人说农村好还是城市好的情况,然而大家的反馈意见也会截然不同,但是到底哪里好呢?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可是对于每家每户来说,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要讨论清楚这种情况至少会涉及到3种因素:农民愿意进城的主观意愿;农民在进城后的经济承受能力;但从这两点来说就应该很清楚了,不管是他们缺少进城的意愿还是不具备进城的经济实力,都不适合进城的生活,可要是农民同时具备了这两点,那进城显然很合适。

农村振兴本身就是筛选的过程。

然而就现在来讲,并不是所有的农村户口的人都真心喜欢农村,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愿意这辈子心甘情愿的生活在村子里,所以对农村人口的不断外流这事儿,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待,这其实不与农村振兴相冲突,因为未来甘心留在农村生活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农村,所以甘愿留下,而未来到外地的生活又不是那么愿意在村子里生活,所以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筛选的过程,农民要客观的看待。

而至于这个专家的说法,也有一部分农民不是很赞成,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是让农民同时去选择城市或者农村的话,然而农村的后辈们大都会选择去城市,但是农村要发展却离不开年轻人的支持,所以没有产业、没有工作,没有舒适的生活来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根本就没有什么未来可言的。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