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打好脱贫组合拳 奏响富民“圆舞曲”

“我想学一门技术,边陪孩子读书边上班,这样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东河区沙尔沁镇沙三村贫困户李鲜桃向就业局的入户同志说。

月嫂上岗了。图片来源:今日东河微信公众号

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建议她来培训班免费学月嫂、家政服务员等专业技术,这样可以满足她“两不耽误”的工作需求。听完建议,李鲜桃高兴地在帮扶入户调查表上填写了就业援助愿望。这是东河区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一幕。

近年来,东河区相继在产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推出扶贫举措,脱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9年,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15029.24元,较2018年增长12%,奏响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春之声圆舞曲”。

养殖业“养活”贫困户

“等明年一开春,鸽子繁殖的时候,规模还会增加,算下来一年纯利润能达到1万多”。河东镇壕赖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治平兴奋的说。赵治平离异后独自一人居住,2015年因突发脑干出血住院且后期多次复发,原本紧巴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体弱多病的赵治平仅凭在小院内,饲养肉鸽来果腹。他希望增加肉鸽数量来增收,但苦于无资金支持。河东镇包村干部在调查摸底过程中,将赵治平的情况摸了上来,并为他建档立卡。在多方协调、争取下,扶贫干部为赵治平争取到包头市金融扶贫贷款的优惠政策,在邮政储蓄银行落实贴息贷款1万元,并为其简化贷款手续,一周后,赵治平就拿到了贷款。

种鸽数量不断增加。图片来源:今日东河微信公众号

目前,赵治平利用贷款将鸽舍规模扩大,种鸽数量也由原来的20对增加到50对。“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今年肯定能增收!”赵治平高兴的说。

据了解,近年来,市直、区直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发挥各自特长,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扶贫;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合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造血”工程让贫困户摘“帽子”。据了解,截至目前,仅争取上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就达241万元。

产业链“粘住”贫困户

“主要是想带动这些贫困户经过种蒜脱贫致富。先让他们来合作社打工,日结工钱,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来学会种蒜的技能。”东河区沙尔沁镇海岱村村委会主任、包头市利丰合作社副社长尚全明说。

贫困户抢抓农时,种大蒜。图片来源:今日东河微信公众号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扶贫户”的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是东河区加快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的模式之一。由于种蒜本钱大,需要的劳力多,所以许多贫困户都对种蒜犹犹豫豫。考虑到这一点,利丰合作社提出先期给贫困户供给籽种,供给技能,之后统一收购加工。

辛召兵是东河区沙尔沁镇海岱村的贫困户。自打村里成立了利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就把4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的收入翻了近十倍。

合作社还筹资建起了蔬菜保鲜库,购买了高温加工大蒜制品的设备,“海岱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评审。

合作社不仅销售生蒜,还把大蒜制成黑蒜、醋腌蒜、蒜泥等质地、味道不同的大蒜制品,延伸大蒜种植的产业链,提升大蒜的附加值。如今,“海岱蒜”已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每亩的收入能达到8000元左右,贫困村民搭上了“致富快车”。

好政策兜底贫困户

“对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活补贴、为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兜底保障……”孤寡、大病、残疾等群体是最需要帮扶的特殊贫困人群。对此,东河区建立教育和卫生健康扶贫保障机制,实行托底保障和帮扶,通过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着力解决特殊群体生活困难等实际问题,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户实现就业创业。

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慢性病筛查。图片来源:今日东河微信公众号

在文化教育扶贫方面,出台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实行生活补贴,直接发放到户,每月补贴从75元至250元不等。目前该项补贴正在陆续发放。此举将大大减轻贫困户的生活负担,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卫生健康扶贫方面,贫困人口到公立医院就诊,凭新农合参合证及本人身份证即可免挂号费,对贫困人口免费治疗皮肤性疾病;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25种慢性病的费用按住院比例给予报销,同时实行贫困人口大病保险纳入商业保险领域;患有危急重疾病,除医保报销、医疗救助等费用外,个人自付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优先给予救助。

截至目前,东河区出台教育、医疗、就业、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扶贫政策36项,对无法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按政策纳入低保,实行兜底保障。(今日东河微信公众号 杨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