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外来客成了标准的本地人

“主体工程要尽快完工,再也等不得了。买不到砖和水泥的事,我来协调解决。”皮肤黝黑、中等身材,被当地人称作“女汉子”的邱婷正向村民阿基友叁了解住房迟迟不动工的原因。

邱婷是四川省简阳市一名纪检干部。2018年6月,她主动请缨,来到凉山州普格县大坪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脱贫帮扶工作。

初到大坪乡,陌生的工作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与群众交流的语言障碍,对于邱婷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畏难情绪一度占据了上风,她总喜欢拣熟悉的文字工作做,不愿走村入户。看着成天窝在办公室的邱婷,当地干部常常调侃她,“皮肤这么白,一看就经不起风吹日晒。”

很快,邱婷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是要全程参与大坪乡脱贫攻坚的,如果困难工作靠边站、复杂工作别人干,把自己当‘外人’,还不如不来。”为了在彝区扎下根,她给自己立了一道军令状——去大坪最高的山、走最难的路、啃最硬的骨头。

走访易地搬迁项目,到烤烟收购点帮助群众卸货、过秤,挨家挨户宣讲“四好”创建,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从必须有人陪同到独自一人开展工作,从饮食不习惯到蹲在田间地头吃土豆、喝酸菜汤。邱婷的足迹慢慢遍布大坪乡各个村落。

堡里村是大坪乡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气温相对较低。2018年8月,邱婷到村里走访,一个衣着单薄、站在火堆旁烤火的小女孩引起了她的注意。

“小朋友,你几岁了?今天不放假,怎么没去上学呢?”面对询问,小女孩没有回答,只是露出腼腆的微笑并递给邱婷一包烤玉米,说这是他们这里最美味的。直觉告诉邱婷,小女孩可能辍学在家。

为了搞清楚情况,邱婷一直待在小女孩家里,直到大人回来。交谈中得知,小女孩名叫格尔么色宗,10岁,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一直在舅舅家生活。由于家中经济拮据,格尔么色宗没读过书。

“你想上学吗?”离开的时候,邱婷问格尔么色宗。她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一连好几天,邱婷来回于大坪乡堡里村和乡中心小学校,反复做格尔么色宗家里人的思想工作,协调学校、争取支持,帮助办理学籍、入班、住宿等事宜。

邱婷深知,送一名失学儿童上学虽然只是教育扶贫的一个“小数点”,却是带动移风易俗、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一环。到大坪乡后,她化解失辍学生299人,啃下了控辍保学这块硬骨头。

除核查失学儿童、劝返复学外,每天步行约10公里,走村串户,收集解决村民诉求成为邱婷开展帮扶工作的主要方式。

2019年9月的一天,邱婷到收购点帮助烟农销售烤烟,无意间听到堡里村村民的抱怨:“1、5组的路太烂、太陡了,刚刚骑车差点摔下山坡。”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简单的道理邱婷自然懂,她冒雨来到20多公里外的堡里村山顶,查看道路状况。

坡陡路滑,磨平鞋底的运动鞋变成了“水泥鞋”,全身沾满泥点子。不到3公里的泥泞路,走了2个多小时。也正是这样,邱婷真切体会到村民盼望修路的急切。

规划道路建设、寻求资金支持。半个月的奔波忙碌,争取到124万扶持资金。为了尽快把路修好,邱婷几乎每天带着干粮,在项目现场蹲点督促,皮肤慢慢变得跟当地老乡一样黝黑,村民们开玩笑说,她这个“外来客”已经变成了“标准的本地人”。

作为大坪乡帮扶工作队队长,邱婷带领帮扶人员活跃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等各条脱贫战线。工作队先后协调开展117户易地搬迁、148户东西部协作、40户彝家新寨项目建设,推广发展1000余亩蚕桑产业,通过帮扶单位以购代捐,实现村民年均增收700余元,181户842名贫困人口按期脱贫。

“2020年,大坪乡还有99户492人的脱贫任务,这口气不能松。”邱婷说。(通讯员 晋兆东 | 责任编辑 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