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為何會慘敗?

頭條熱點


1、首先從制度上看,那時候的清朝是落後的封建制度,官員腐敗,行政效率低下。反觀那時候的日本,1868年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益強大。

2、經濟上,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落後,效率低下。雖然洋務運動已經刺激了中國民族企業和軍事企業的興起,但是相對於整體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正在交叉進行工業革命,提出“殖產營業”,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迅速崛起。

3、文化上,當時的人們固守於傳統思想的禁錮和受閉關鎖國的影響,思想保守,對於新事物抱有一定的排斥。雖然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整體的大環境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反觀日本,治維新時期日本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推動了日本思想的開放和社會的進步。

4、外部環境,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


殤湯觴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必然失敗。兵者不祥,兵者詭道。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一點優勢也不佔。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展開了錯誤的戰爭,不知己也不知彼,焉能不敗?教訓深刻!

跟一般的戰爭一樣,甲午戰爭清朝也有主戰派和主和派,很不幸李鴻章是主和派,但是戰爭卻是由他主導的北洋系一力承擔,這多少有點滑稽。

甲午戰爭的背景,中國和日本通過維新都有所發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東亞的格局有了一定的變數,東亞人有了可能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的可能。但是在西方列強眼裡,中日兩國依然是到口的肥肉,只不過如今這肉裡有了骨頭有了刺,所以他們也不敢貿然繼續侵略,於是開始拿他們的拿手好戲:挑唆,讓亞洲人打亞洲人,他們漁翁得利,看結果下菜碟。

朝鮮這個時候比較被動,它被中日俄三國環伺,從宗主角度來說,清朝是它的宗主國,天經地義,但此時清朝彷彿也有些自顧不暇,朝鮮只有憑藉外力來保持獨立,朝鮮內部或者依靠清朝,也有拉攏俄國,也有直接找日本勾結的,總之朝鮮成了東北亞地區大國角力的鬥場。

李鴻章和左宗棠絕對是當時中國可以睜眼看世界的人物,所以李鴻章非常清楚日本的實力以及中國的實力,不開戰對中國最有利。如果最初中國從朝鮮撤軍退到鴨綠江沿岸防守,進而加強了整個東北的防禦,一方面縮短了後勤補給和兵員補給的距離,一方面有天險可以利用,而且緊靠自己祖國,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具備,如果日本不自量力,來挑釁自然可以打敗它,總比用艦船千里迢迢運兵朝鮮要輕鬆得多,也就沒有了黃海上被日本偷襲運兵船的悲劇。另一方面,日本沒有拖住清軍在朝鮮摩擦等於一拳用勁兒過猛,打在了棉花上,一定會被自己的全力而反傷了自己,它調動國內的資源所做的一切將會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而朝鮮也成了它想吃卻吃不下的肥肉,先不說朝鮮本身就不會屈從,就是沙俄也不會善罷甘休,還有清朝也在虎視眈眈。另外日本挑起的朝鮮事件本來就是一點理也不佔的,如果清朝退軍,那麼就只能剩下日軍尷尬在朝鮮的寒風中,佔佔不住,退又不甘心,勞民傷財,丟人現眼。

而反觀清朝,畢竟是大國,洋務運動的成果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著,這就是大國和小國的區別,越晚開戰對日本越不利。在當時沒有絕對把握的時候開戰並不是明智之舉。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實力會遠超日本,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可是當時中國的憤青多,第一憤青就是光緒皇帝以及他的老師翁同龢,彷彿要用一場戰爭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執政的能力給慈禧老佛爺看,理是沒錯,但兵者危也,非不得已不能輕啟,戰就要勝利,否則當時真沒必要戰。第二憤青就是那些王公大臣,這些人多數不通時務,只知道政治正確,跟隨“正義”,而不看實力。第三憤青就是知識分子的士人階層,這些人愛國的情懷是值得肯定的,又總以天朝上國自居,從一八四零年後,憋屈久了,如今小日本也敢來扎刺,真是大大地不能容忍。第四憤青的就是普通的百姓,百姓是天朝的百姓,善良、正義但也愚昧無知,上面說了要打那就得打,不打就是孬種。

李鴻章被架在火上烤,打贏了他個人來講是輸,因為朝廷已經沒有什麼賞賜能給予他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之局難免;打輸了他個人角度來講還是輸,後來的善後以及罵名都得他來抗;打平了和不打是最好的選擇,這樣可以最和諧穩定,雙方繼續發展,實力不損。畢竟他得帶領他的那班人馬真刀實槍的跟人家打,別人多數不過是瘸子打圍坐著喊,事實後來也證明了這點,到最後幾乎是北洋一系對抗整個日本,這仗還怎麼能贏?

一個政權不能代表整個國家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它也就不敢放手發動群眾去保家衛國,所以甲午戰爭雖然在武器上有所欠缺,但根本是制度上的失敗。一個李鴻章對中國遠遠不夠,正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國家強大依靠的是成批成批的有用之才,用他們的智慧和熱血來捍衛他們可愛的祖國,正如我們現在的祖國。


海天玄宇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國人震驚,它宣告貌似強大的中國很虛弱,也告訴人們所謂"洋務運動"後的"同治中興"的很虛假。

甲午戰爭之前,世界已發展並完善了資本主義,世界列強的眼睛已放眼全球,海洋戰略成首位,建立強大的海軍成為當務之急,中國的有識之士李鴻章、左宗棠便建設海軍。李鴻章為主建設北洋水師,駐港為山東半島的威海,拱衛中國北方領海和京師。左宗棠建設南洋水師,駐港福建福州。

北洋水師地位和任務很重要,優先發展,加上李鴻章在大清地位高,說話份量重,所花的銀兩多,所以實力遠超南洋水師。甲午戰爭開始前北洋水師的實力處在世界的第五至第八位,實力力壓日本海軍。為了建設北洋水師,朝庭花了不少銀子,李鴻章也算嘔心瀝血,親自考察軍官,派軍官到西方學習,多次到北洋水師戰地視察。有一次還奉光緒命令,與王爺(海軍大臣)、大太監李蓮英等視察慰問北洋水師,榮寵有加,皇恩浩蕩。為什麼與日本甲午海戰中又戰敗了呢?而且敗的很慘,幾乎全軍覆沒呢?原因如下:

一、大清政治腐敗。當時光緒名為皇帝,慈禧太后已還政,但光緒仍是傀儡,說了算的仍然是慈禧太后。本來給北洋水師用於改善裝備的錢,被戶部挪用為慶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建了頤和園。準備購買的速度更快,裝備更好的戰艦讓日本購買,日本的吉野艦就是。原準備購買的速射炮,開花彈沒錢買,在火力上已弱於日本。反觀日本,全民捐錢購戰艦,天皇、皇太后將首飾都捐了,甚至妓女也踴躍捐錢。

二、派系傾軋。北洋水師為李鴻章一手建立,北洋水師的官兵只知有李鴻章李中堂,沒有國家。朝庭也有很多人對李鴻章不滿,認為北洋水師是李家軍,是個砸錢的買賣。很多人坐視不管,等著看笑話,認為北洋水師打仗是李鴻章個人的事,海上無支援,陸上乾瞪眼不支持,北洋水師孤軍作戰,在戰略上先失一著。

三、戰術呆板。北洋水師的提督丁汝昌是個太平軍的降將,騎兵出身,平時抬不起頭來,對海軍業務陌生,指揮不果斷,患得患失。手下的鄧世昌、林泰禎、劉步蟾等雖然海軍出身,且留洋歐美。但在等級森嚴的北洋水師人微言輕,在戰略全局上沒有發言權。反觀日本的艦長,個個有機斷專行之權,戰術靈活。

四、在海戰中進退失據。開始北洋水師把日本艦隊不放在眼裡。被日本偷襲後,不主動出擊,失去了將日本艦隊各個擊破的機會。在大海戰後龜縮港內,以求自保,結果全軍覆沒,一敗不可收拾。全國的戰略配合更是談不上,甲午海戰已敗了一月有餘,近在咫尺的山東巡撫的援軍還在集合之中,南洋水師更是禁若寒蟬,無任何作為。

甲午海戰後,中國向日本割地賠款,中國不僅失去了朝鮮,內地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渤海(黃海),臺灣盡數割讓日本。日本用中國賠的錢進一步富國強兵,在上世紀初再次入侵中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才艱難的戰勝日本。這恥辱的歷史,中國絕對不應該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