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茶痴”陈德智

本报记者 欧阳文章

从对茶叶所知不多,到成为茶艺能手,再到成立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成为远近知名的茶商,1986年出生的陈德智只用了两年时间。

做到这一切,陈德智靠的是对茶叶的热爱乃至痴迷。4月10日,记者来到吉首市马颈坳镇几比村,采访这位“茶痴”。

春日的几比村,茶园翠绿,李白桃红。

“这里海拔600米左右,温度适宜,坡顶日照条件好,土层薄,茶叶的品质非常好。”陈德智屋后有座坡,叫儿尖坡,他家20余亩茶园就在坡顶上。

早些年,陈德智和妻子在广东一家鞋厂打工,家里虽有良茶数十亩,他对茶叶却并无兴趣。

2017年,年事已高的父母见家里几十亩茶园无人打理,希望儿子返乡经营茶园。

马颈坳镇及周边一带是我州有名的“黄金茶谷”,茶叶品质高,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前景好。在外打工多年的陈德智早有返乡创业的念头,和妻子商量后,便下定决心,回家当起了茶农。

“满眼都是青翠的茶园,真舒服,和大城市比,家乡就是美。”一回家,陈德智便爱上了自家的茶园。

可当茶农不易,光卖鲜叶,赚不了多少钱,要学会炒茶技艺,又必须下狠功夫。2018年清明时节,春茶长出来了,陈德智兴致勃勃地尝试炒茶,几次三番,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学炒茶,大半年时间,陈德智跑到吉首市隘口村,保靖排吉村、黄金村、岗仁村、傍海村、贝土村等周边村寨,四处拜师学艺,却所获不多。市场存在竞争,茶农和加工厂的炒茶技艺一般不外传。好几次,陈德智连茶叶加工厂的门都不让进。

陈德智肯动脑筋。有一次,他拿自家的鲜叶花钱请一个师傅加工,自己就在旁边“偷学”,为了学习炒茶的整个流程和细节,他两天两夜没睡觉。师傅炒茶,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师傅一睡觉,他躺在旁边,不合眼,怕师傅临时起床又去炒茶。

几次“偷学”后,陈德智的炒茶技艺突飞猛进,信心大增,慢慢地,他开始到处“斗茶”,和行内人交流制茶的经验。

陈德智的茶逐渐受到大家的认可,他在圈子里开始小有名气。当然,炒一次几次好茶不难,要掌握成熟、稳定技艺却不易。

遇到张州是陈德智学茶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张州是古丈人,多年经营茶叶,炒茶技艺在州内颇有名气。一次,陈德智来吉首“斗茶”,在乾州古城遇到素不相识的张州,两人品茶、聊天非常投机。张州见陈德智年轻、忠厚,对茶由衷热爱,便收他为徒,从种茶、采茶、炒茶、品茶等各个环节教授他茶艺。

有了张州的指点,陈德智的炒茶技艺日渐成熟、稳定。越进步,他对炒茶越痴迷,有时半夜醒来,对某个炒茶环节有所领悟,便下床炒几锅,不断摸索,揣摩。

陈德智勤奋,悟性高,他所炒的茶有了较为稳定的花香,大大提高了黄金茶的品质。2019年,陈德智家茶园出产的茶,销售一空。

陈德智并不满足于此。几比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村民种植茶园上千亩,却因为茶叶制作技艺跟不上,市场打不开,黄金茶难有“黄金价”。

“当时就想建一个加工厂,帮助村民卖茶,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说干就干,2019年,陈德智投资近20万元建起厂房,又购置了5万余元的茶叶加工设备,成立了吉首市湘缘茶叶加工厂,聘请张州担任技术顾问。

厂子建起来了,技术有了保障,销路成为最后的瓶颈。

“省内的市州基本都跑遍了,还跑了福建、广州这些地方。”为了打开销售市场,陈德智别无他法,只有到处找商家。

“住50元的宾馆,早餐吃几个包子,晚饭就吃个快餐,在外跑了半个多月,他瘦了一圈,茶叶是卖掉了200多斤,但除去成本,却是亏的。”陈德智的妻子刘娟回忆起丈夫卖茶的辛酸路,眼角含泪。

外出跑市场,虽然亏了钱,但陈德智的茶赢得了口碑,获得了客户,为他的茶叶销售打开了一扇门。

“就前几天,上次在长沙认识的一个姓李的客户已经订购了200多斤茶叶,还有200斤后续订单。”说到茶叶销售,陈德智又感激起师傅张州来,在张州的推介下,在镇上驻村扶贫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定点采购上千斤陈德智加工的茶叶,让他的加工厂有了稳定的订单。

“关键还是他的茶品质好,他骨子里对茶有一股痴迷劲,肯钻,钻得进。”显然,张州对自己的徒弟非常满意。今年以来,陈德智已销售茶叶1500余斤,带动全村100多户茶农增收。

从儿尖坡下来,村民向菊正在茶园除草,一见陈德智,就点赞:“这小伙子,把我们的茶卖出去了,可帮了大伙的忙。”

在茶园,陈德智反复叮嘱向菊不能施化肥,打农药,要保证茶叶的品质,要有机。

显然,作为“茶痴”,从种茶、采茶、制茶,陈德智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苛刻。最近,他还在研修古典文学,他说:“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做出的茶才更有韵味、品质。”

(湘西网-团结报)

(欧阳文章)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