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北京地铁大变局!京投公司与轨道公司合并重组

2020年8月4日,北京市国资委最新消息显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京投公司)与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轨道公司)合并重组。一直有传言的北京地铁集团整合消息坐实!

北京地铁集团的前世今生

1981年,北京市成立北京市地下铁道公司,归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领导。1989年,宣布更名为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2001年,北京地铁总公司迈出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原总公司更名为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开始以独立法人资格,承担地铁投融资、还贷责任。此外,以投资的形式设立北京地铁建设管理公司和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两公司均具有法人资格。

2004年,为更好的解决北京地铁建设的投融资压力,北京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作为北京市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地铁集团法人资格由京投公司继承,相关政府债务也由京投公司全部承担。原地铁建设公司、地铁运营公司独立成为北京市国资委直接管理一级国企。自此,北京地铁投资、建设、运营“三分开”经营模式正式确立!

“三分开”的特点

“三分开”的背景是北京市为兑现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承诺,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急需一个投融资平台企业,来利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途径,解决北京地铁投融资难问题,助力北京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企业经营层面,“三分开”希望通过打造专业化、市场化的建设管理、运营管理团队,通过竞争来实现专业化、高效化的过程管理工作。通过这次改革,引领了北京轨道交通近20年的快速发展期。

打通轨道交通融资渠道

京投公司的成立,成功的打造了一个北京轨道交通的投融资平台,京投公司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京投公司累计落实政府项目资金11414亿元,其中完成政府项目投资6274亿元,累计节约投资成本130.5亿元。

在投融资手段上,京投公司也走在了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前沿,不仅是主导国内首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北京地铁4号线),在境内外债融、融资租赁、保险信托等方面,京投公司也走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前部,不断在市场上有所操作,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不仅如此,京投公司还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所谓“一体”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两翼”分别指在土地置业开发、资源经营开发,以及产业链投资、装备制造,利用产业链优势,将“两翼”经营性业务做强做大,反哺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京投公司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走在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前部。

京投公司组织架构

打造专业化建设和运营公司

轨道建设管理公司与地铁运营公司同属专业化的过程管理公司,二者虽不直接拥有轨道交通线路的资产和所有权,但二者通过委托关系从线路所有权公司(京投公司代持)获得相应的建设、运营管理权,是项目过程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支配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金、运营资金的主体,在行业内都处于十分有话语权的地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对象。

通过近20年的发展,轨道建设管理公司、地铁运营公司均成为行业内的头部公司,管理规模、管理体系和保障率都经得起实际考验。特别是过去这几年也是北京轨道交通快速建成、快速组网的阶段,应当说两家公司对北京轨道交通近20年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轨道公司组织架构

轨道交通新机场线

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图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这类专业管理型国有企业,支配的资金多是政府发改、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说到底都是纳税人的钱),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这类企业往往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均不高,如何建立经济性评价,提供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是各大城市后续均需要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政府在2004打造“三分开”经营管理模式时,便在此方面有所思考和尝试。三分开体制不仅在融资渠道上取得了突破,解决了轨道交通投资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也解决了政府债务问题),同时在管理体制了,希望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倒逼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效益,提高这类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目前,北京地铁建设管理企业主要包括:

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管理线路包括:4、5、6、7、8、9、10、12、14、13扩能提升、17、19、28、新机场线等等,是北京地铁建设管理的主力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管理线路包括首都机场线、15号线、16号线、11号线、22号线北京磁浮公司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S1线建设管理

运营企业主要包括: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负责1、2、5、8、9、10等线路运营,是北京地铁运营管理的主力京港地铁:负责4号线、大兴线、16号线、14号线线路运营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公司:负责燕房线、新机场线线路运营北京京城地铁有限公司:负责首都机场线运营

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说了这么多“三分开”经营的好,那为啥这次京投公司要重新整合轨道建管公司呢?这就要从ABO协议说起了。

2016年,北京市交通委代表市政府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北京市轨道交通授权经营协议》(ABO协议),〔授权(Authorize)—建设(Build)—运营(Operate)〕,成为公共轨道交通行业中唯一由北京市政府授权委托的主体单位,负责整合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整体服务。

ABO协议进一步明确了京投公司作为北京轨道交通业主的身份,对京投公司提出了整合全产业链整体服务的要求,可以说也为京投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宣布会现场照片

强化业主身份,加强过程管控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成本奇高,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地铁的单公里造价高达10亿元/公里,如此高的建设成本,即使是北京市政府也不堪重负。如何管控建设成本应该已经成为市政府给京投公司下的重要考核任务,这就要求京投公司必须加强过程管控,充分发挥业主管理的角色,从项目诞生到项目运营、更新改造等全过程均需要建立完善的过程管控体系,保证政府资金高效、准确的投入到最合适的项目中,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和服务。

轨道建管公司作为北京市地铁建设管理的主力军,每年落实政府投资项目近200亿元,是地铁项目资金最终落地的地方,对管控建设资金负有最直接的责任。但由于“三分开”管理体系的设定,京投公司与轨道建管公司是平级单位,京投公司对建设过程的成本管控并没有相应的对策和落实的途径,这导致了个别时候北京地铁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局面,即京投想的并不是轨道建管公司想的,两家单位形不成合力,必然导致矛盾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加强轨道交通成本管控的举措。为此,京投公司从业主管理上必须对轨道建管公司进行整合,强化自己的业主身份,加强建设过程成本管控!

整合产业链资源,提供整体服务

轨道交通涉及城市规划、土木建筑、车辆装备、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多个产业,孤立的看待任何一个产业,均无法为城市提供整体交通服务,必须进行产业链整合,成为真正的轨道交通出行服务商,为政府和市民提供便利、快捷、经济的公共交通出行选择。

从经营管理上,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才能够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格局塑造、大客流吸引、微中心业态、装备制造体系的影响力,充分实现相关产业的全方位开发和应用,打造轨道交通出行领域的真正强大企业。

从国企改革方面,通过明确京投公司业主身份,整合轨道公司,更有利用发挥市场主体责任,减少政府对微观市场的干预,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明确企业考核任务和目标,实现国有企业向做大做强方向转变。

思考

京投公司整合轨道公司,是ABO协议下,京投公司强化业主身份,加强过程管控的必然结果,也是轨道交通服务型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减少对政府补贴依赖的必然选择。整合后的北京地铁将逐步向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希望北京地铁能够向香港地铁一样走出吃补贴的困境,越来越便民,越高效吧!

ps.建管公司已经整合,希望运营公司能向港铁学习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啊,这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京投公司合并建管公司,对京投相关控股、参股企业是利好消息,关注股市的小朋友们可以关注下啦!京投交通,交控科技,京投发展,城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