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西贝等餐饮涨价,为啥老百姓反映这么强烈?

前些时间,有到海底捞就餐的网友发现,海底捞菜品价格普遍上涨,部分菜品甚至上涨80%以上。一位北京的消费者在微博晒出菜单,“人均220+,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 海底捞负责人介绍说“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这一特殊时期的涨价,引起网友及业内的广泛争议,立刻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涨价与否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企业有权利根据企业经营、成本状况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其中包括定价的策略,这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企业这次看似正常的涨价行为,网友并不买账,却在网上群起而攻之?对此,小编也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这次涨价的幅度有点大,举个例子,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涨了40%多,米饭7块钱一碗,平时就3-4块,近乎涨了一倍,反观其他菜品,估计也是这个幅度,超出了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

其次,价格上涨和人们在疫情中收入的减少形成了鲜明的落差。众所周知,疫情中大家前段时间都在隔离状态,几乎没有收入,而车贷、房贷、各项生活开支一点也没减少,年后企业大部分没有复工,即便复工的企业,员工要么被减薪,要么拖发工资,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倒闭。收入的降低,老百姓就会对价格异常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紧张不已,更别说成倍的涨。

毋庸置疑餐饮企业在疫情中损失巨大,但幻想着从老百姓身上把失去的羊毛再剪回来,打着让老百姓为餐饮企业遭受损失买单的如意算盘,其实人们早就看穿了。企业疫情中的损失让老百姓承担,那老百姓疫情中的损失该找谁承担?在疫情中不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刚开业就露出了资本家贪婪的嘴脸,直接拔刀相向了。

最后一点,和海底捞、西贝等国内餐饮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肯德基不仅不涨价,还推出了诱人的折扣优惠,甚至比年前还优惠,一个外国企业尚且体谅中国人目前的困境,本国企业却在刚开业就忙不迭的涨价弥补损失,可谓吃相太难看。这一下子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民族主义,一旦涉及到民族主义,想不处于舆论漩涡都难。

疫情中餐饮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年后的成本上升也加大了支出,希望涨价弥补损失可以理解,但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来,别想一口吃个胖子,吃相太难看,引起众怒。有时候,人们疫情中的焦虑情绪,也会引起非理性围观!任何企业决策,都应小心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