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脱贫奔小康(十六)丨杨宁:扎根苗寨 满怀“被需要”的幸福感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系列节目《用奋斗的青春向祖国告白》,讲述新时代青年人响应祖国需要,将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行的青春故事。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村委会主任、广西女能人协会理事杨宁的故事入选了本次的特别节目,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重点人物典型,《以青春的名义—杨宁:扎根苗寨 被需要的幸福》于5月2日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

无论是威宁的蔬菜基地、绥中的樱桃棚还是泰州的洋葱地,都是许许多多中国乡村努力发展,脱贫致富的缩影。下面我们再到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认识一下那里的村委会主任杨宁和她的乡亲们。杨宁就是江门村本地人,10年前,她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大学。谁能想到,跃出龙门的杨宁,毕业后又回到了老家,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2016年,杨宁调研发现江门村海拔较高,日夜温差大,山间雾气弥漫,种出的泉水西瓜品质格外好。当年,杨宁把这种西瓜的照片加上文字发在了自己的朋友圈上,很快西瓜就被订购一空。尝到了甜头,村民种西瓜的积极性高了起来,杨宁顺势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全村的高山泉水西瓜种植每亩地的收益从不足1000元提升到了近4000元,十多户贫困户因此实现了脱贫增收。

除了泉水西瓜,杨宁还带领乡亲们种起了高山生态水稻。挽起裤管,抓起锄头,稻田里的农活儿,杨宁一点不含糊。

为了更好推销大苗山的农产品,杨宁和6名大学生村官还建立起了“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如今,“苗村倌”已经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下一步,杨宁准备和苗阿嫂们直接在田间地头直播卖货。

“因为我们大苗山很难得一个年轻的村干部回来。我同学跟我说,杨宁你有情怀,在农村了。我说不是情怀,我说这是一种需要,被需要。 ”安陲乡江门村村委会主任 杨宁说。

被别人需要,杨宁开始慢慢领悟到了自己回归大苗山的意义。今天,杨宁要去看望一位已经搬到县城里的老熟人。

村民梁海春6年前因病瘫痪在床,当时家里还有三个小孩在读书,一下子所有负担都压在妻子身上。

“我说不给我女儿读书了,我说不读书了。女儿说,读啊,妈,我想读书。”梁海春妻子 韦翠英说。

“这种就是触动我内心,也是我一直想留在村里面的原因。真的如果大苗山还是如此贫困的话,我觉得自己用知识 我觉得能用自己双手,能改变多少改变多少。 ”杨宁说。

为了不让孩子辍学,杨宁6年来坚持资助孩子全部的上学学费,并协助梁海春按照政策领取了低保金。目前梁海春一家已经异地扶贫搬迁到县里,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还开了一个小卖部维持生计。当初要辍学的小女儿,如今已经念高二了。

在杨宁看来,至少自己改变了一部分了,这让她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多年的真诚付出,杨宁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信赖。在大苗山,杨宁感受到自己被村民们需要,而她也越来越离不开这块土地。

“也是家乡的这些村民的淳朴、善良、勤劳鼓舞我、给我力量,更想留在这里,更想留在农村,带领他们去做事。就踏踏实实把一件事情做好,这就是我的一个中国梦,一个青春梦。”杨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