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庸“闲读‘幼学’”卷一之:岁 时(17)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

学足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每月有三浣:初旬十天为“上浣”,中旬十天为“中浣”,下旬十天为“下浣”;增进学问以三余:夜乃日之余,冬乃年之余,雨乃晴之余。

浣,本义洗涤。《广韵》:“浣,濯也。”唐代官吏以浣洗为名目,每月休息三次(每十天休息一次),分别叫作“上浣”、“中浣”、“下浣”,因借以为上旬、中旬、下旬的别称。

学足,学问的补充增进。三余,三种用来读书的余暇,指冬日、夜晚、阴雨的空闲。典出《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遇称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

为学求益曰日将月就。

靠心术愚弄人叫作“朝三暮四”,治学求进叫作“日将月就”。

愚,欺骗、愚弄。“朝三暮四”,成语。原指玩弄心术以欺骗人,后喻时常变卦、反复。典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为学,治学,做学问;求益,求得长进。将,将顺,即顺势促成。《孝经•事君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就,接近、靠近(“就位”、“就座”之“就”,由此义引申而来)。“日将月就”,每天有所接近,精进不止。《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焚膏继晷日夜辛勤,

俾昼作夜晨昏颠倒。

“焚膏继晷”是说日夜辛勤,“俾昼作夜”形容早晚颠倒。

焚膏继晷,点燃“膏”(油脂,指代油灯)以接续“晷”(日影,指代白天)。成语,形容夜以继日,勤奋不已。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俾(bǐ)昼作夜,把白天当作夜间。形容生活日夜颠倒。多用来指不分昼夜寻欢作乐。《诗经·大雅·荡》有句云:“或号式呼,俾昼作夜。”晨昏,早晨和黄昏,指白日、夜晚。

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

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

自愧无成称“虚延岁月”,与人共语叫“少叙寒暄”。

自愧无成,因一事无成而自感惭愧。虚延岁月,虚度时光。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虚延岁月,妨资弃力,卒无所成。”

与人共语,和人语言互动。少叙,稍微谈谈。《水浒传》第12回:“今日幸得相见,如何教你空去?且请到山寨少叙片时。”少,稍稍;叙,叙谈。寒暄,宾主见面所讲的应酬话。《儒林外史》第10回:“彼此谦让坐下,寒暄已毕,摆上两席酒来。”

可憎者人情冷暖,

可厌者世态炎凉。

令人憎恶的是“人情冷暖”,让人生厌的是“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成语。义为人情随时势而变幻无常。人情,接人待物的世故。冷暖,指对人的态度忽而冷漠、忽而温暖。唐白居易诗《迁叟》有句云:“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闲论任交亲。”

世态炎凉,成语。义为世俗情态随时势变化而不同。世态,世俗情态。炎凉,热冷,与“人情冷暖”的“冷暖”意思相同,指对人的态度或冷漠或温暖变幻无常。

周末无寒年因东周之懦弱,

秦亡无燠岁由嬴氏之凶残。

周朝末年没有寒冷的时候是因为东周的懦弱,秦朝将亡没有温暖的时候是因为嬴政之凶残。

周末无寒年,寒年,寒冷的年岁。《五行志》云:“周失之舒……故周之衰无寒岁。”

秦亡无燠(yù)岁,燠岁,温暖的年岁。燠,暖、热。《五行志》云:“秦失之急。故……秦亡无燠年。”

泰阶星平曰泰平,

时序调和曰玉烛。

泰阶星平正之世叫作“泰平”,时序调和之世称为“玉烛”。

泰阶,星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三阶平,象征天下太平。《汉书•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不胜大愿,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

时序调和,时序,时令、季节。陆机诗《赠尚书郎顾彦先》有句云:“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调和,和顺。《墨子•节葬下》:“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玉烛,四时和顺。《尔雅•释天》:“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

2020.4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