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新歌销量超周杰伦。新粉与老粉的顺藤摸瓜


编者按:肖战与周杰伦的此次热搜,不仅仅说明夕阳红粉丝团和当下新时代的粉丝团之间的冲突,还有一条娱乐圈逐渐走向流量化的一条背景线(这也是粉丝团内部逐渐变化的历史),

-本文将借此叙述关于娱乐圈粉丝团的变迁


近日,微博热搜「 肖战新歌销量超周杰伦 」,登上热搜。

微博up主: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发了一篇微博,让平时不温不火的他,火了一把。

他在微博中,分析数据得出,肖战新歌销量超周杰伦。

他在微博中提出疑问,肖战的新歌《光点》,不到11个小时累计销量超过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甚至两倍多。

然而,这不是主要槽点,而是从分析的数据中显示,怀疑肖战粉丝刷单过于严重。

并给出了肖战粉丝的作假的微博证据。

另外,另一篇来自知乎网友的曝光,截图的肖战超话里的。

都显示了的确存在刷单行为。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肖战专辑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在10点到15点的销售额从3600万涨到了5400万,而15点到22:30,才涨到了6900万。

根据催单微博都在0~14点,这就很说明问题。

目前看来,的确存在诱导粉丝消费的嫌疑。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主要不是这个,讲的是为什么新粉与老粉之间的纠葛。

为什么「肖战新歌超过周杰伦销量」会登上热搜呢?我觉得不只是与周杰伦新歌数据与肖站的新歌数据可以对比有关,而更多是新粉与老粉之间的对垒。


想到了娱乐圈新粉与老粉,我们是否会想到之前的周杰伦与蔡徐坤的超话榜单之争呢?

鉴于有的人不了解,我简述一下,事件是这样的:

有蔡徐坤粉丝说,他的人气很高,几乎可以和周杰伦平起平坐。

加上此前,周杰伦被嘲讽没人给他做数据。

被激起了斗志的周杰伦粉丝连续近五天持续打榜,让周杰伦超话飙升到明星超话榜单第一名,而原本长居榜首的正是蔡徐坤的超话。


然后事后有标题称

知乎文章标题,截图

周杰伦VS蔡徐坤,本身就是对周杰伦最大的侮辱。

这种标题进行引战。

这篇文章通篇在讲流量时代,蔡徐坤一文不值,周杰伦具有众多优秀的作品。但是蔡徐坤在榜单数据上显示的很好,这个时代实在令人嘘唏。


今天我们来讲 代际粉丝之间的纠葛吧。

代际的差异

2003年,31岁的罗永浩跟现在不理解蔡徐坤为什么会红的80、90 后一样,不懂“唱歌没唱歌、要才 气没才气、要创作没创作”的周杰伦为什么会成为偶像。

如今已升级“老年网红”的罗永浩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打榜结束后,他在微博里说自己并不是那么 喜欢周杰伦及其粉丝,跟现在所谓“中年 人”对蔡徐坤的感受类似,隐隐透露出作 为“老年人”更上一层的优越感。

这条微博很快就收到了几万条嘲讽,但也有几十万人的点赞。可能来自 流量明星不敢发言的粉丝,也可能是来 自当年同样不喜欢周杰伦的其他路人。 三个代际的差异与矛盾在这条微博里得到生动体现,每一代人都觉得上一代 人的喜好“ 落后过时 ”,下 一 代 的“肤浅粗陋”,只有自己这一代的“经典长存”。


周杰伦与肖战的区别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周杰伦后来的作品创作和获得的奖项来说,周杰伦已经证明了自己。

和蔡徐坤,肖战新辈无法进行同等分量的对比。

但是蔡徐坤,肖战等的人气居高不下,却无分量相等的作品。所令人诟病,还有那数据制造出来的繁荣假象。

就比如,此次肖战的作品和周杰伦的作品,从销量对比来说,就是一个例子。


在如今流量明星模式下,有无作品似乎 已不是评判明星身价的标准,或者说,流量明星本人就是他们的作品。

不得不说,大多数流量明星依靠颜值、 性格等因素就能获得粉丝追捧,个人IP比作品更具影响力。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现象如此明显,以至于“流量=质量差=无作品”几乎成了大众评价作品的固定公式。

对此流量为王的现象。央视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数据造假,让娱乐圈陷入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而反观,前些年的娱乐圈,并没有产生以「流量」为主的产业链,如今已经越来越发达。

逐渐走向娱乐圈流量化的历史

粉丝文化放到消费主义语境下进行研究。粉丝被成为“过度的消费者”,在“追星”过程中所展现出强大的购买力。

1、超女时代-开端

2005 年,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生》掀起了全民造星前所未有的高潮。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粉丝这一特殊的群体在中国一夜成名,“玉米”、“凉粉”(注:参赛选手李宇春和张靓颖的粉丝昵称)等粉丝组成的拉票团体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顷刻之间形成了声势浩大社会群体和文化现象。

随后各种选秀节目、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消费社会时代的到来,赋予了粉丝文化崭新的形式与表现方式,更为活跃、自主和参与性强的粉丝文化崛起了。

观众赋权。《超级女声》非常重要的一个深远社会影响是狂热的观众即粉丝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观众不再处于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场、为偶像命运徒然紧张或扼腕叹息的被动地位,而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偶像从参赛、晋级或淘汰、出道全过程的集体决定者。

单论数据,2005 年《超级女声》总决赛赛程的投票就达到 400 万,这些观众的选票成为参赛选手最终排名的决定因素。这一选秀方式除了赋权给观众,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传统曲艺节目、比赛选拔以专业技巧为绝对衡量标准的价值理念。

在此之下 ,《超级女声》所激发的观众初步具有了粉丝的基本特征,他们集结成群、有着明确的群体称呼和标语,在统一的群体诉求之下展开活动。李宇春的支持者群体自称为“玉米”,有着特定的支持标语,汹涌的热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杨玲在《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阐述的核心观点是:“超女粉丝社群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更活跃、更自主、更富参与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正在中国成形。这种消费模式以愉悦、认同和想象巍峨核心,以新媒介的生产和消费为主要活动、以粉丝网络社群为平台、以粉丝文化制成品为标志,打破了生产和消费的传统二元对立,改变了娱乐工业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利关系。”

因此,如何培养粉丝,利用粉丝的影响力成为企业和媒体重点关注的问题。

总之,《超级女声》的播出和流行,追星行为不再是过去分散的、小众的纯消费行为——粉丝,这个看起来是观众“进化物种”的文化群体的出现。


2、选秀节目的主战场正式从电视转向互联网-《中国有嘻哈》

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上线,中国选秀节目的主战场正式从电视转向互联网,这一转变也昭示着

由电视时代繁盛期开始正确得到确立的粉丝群体和初步形成的粉丝文化,已经借由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

据各网站、App 官方数据统计,《中国有嘻哈》第一期节目上线 4 小时后,播放量破亿,创下“点击量最快破亿网络综艺节目”的记录。

微博话题「中国有嘻哈」阅读量高达 71.1 亿;

节目中人气选手的微博粉丝量迅速增长,冠军选手 PG One 的粉丝数从开播前的 3 万涨到了如今的 396 万,另一位冠军 Gai 的微博粉丝数也超过了 200万。

《中国有嘻哈》的热度还在对网络文化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尤其是大量粉丝话题促成 hip-hop 文化在中国真正从地下走到地上进入公众视野。


总之,《中国有嘻哈》的上线标志着选秀节目的战场转向由电视媒体转向互联网阵营,粉丝群体进一步的演化。


3、粉丝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创造101》,《偶像练习生》

无论是《超级女生》选秀节目,还是《中国好声音》、《中国有嘻哈》等互联网时代坐拥全民热度的真

人秀节目,虽然节目粉丝相比传统观众已经有了十分可观的能动性和参与权,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依然是消费者身份,其主要作用仍然是消费者作用。

但是在《偶像练习生》、《创造 101》这样的网络偶像选秀节目里,粉丝则真正成为拥有前所未有权力的生产者。


表现:

这种生产者身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粉丝群体对节目录制和赛程进展的介入达到了空前的高参与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投票,移动互联时代的粉丝“打榜”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舆情反映和市场晴雨表。

粉丝群体早已脱离了《超级女生》时代仅仅通过口号和群集来彰显自主性和青年属性的阶段,

进而成为可以通过媒体工具左去右舆论和娱乐动向乃至市场选择的生产者


另一方面,选秀节目及其社会传播行为,本身成为粉丝文化发挥效力的主场,粉丝群体通过对《偶像练习生》、《创造 101》的多元解读、对其偶像形象的建立和符号塑造,都意味着这些节目已经被粉丝群体纳入粉丝文化的生产体系

,或者说,诸如《

偶像练习生》、《创造 101》根本就是商业资本对粉丝文化的一种贴近和实践。从而粉丝群体也借由商业资本的示好,真正开始将粉丝文化“发扬光大”。


把关人角色地位转变。《偶像练习生》、《创造 101》可以说是一种开放的、当代介入的文本,每周播出的节目形式,给节目在社交网络中的话题讨论和舆论热度留下了足够丰富的发酵空间,

粉丝则利用这个周期进行打榜、话题制造与扩散以及内部发起的各种营销形式为其偶像造势,并通过不可思议的舆论能力,倒逼节目制作方对下一期节目内容乃至赛程走向的设计与安排,这无疑是一个把关人的角色身份


这些都表现出了,粉丝的力量的壮大,与其粉丝群体的演化至今。从而粉丝经济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与相关的研究。


粉丝经济

詹金斯认为,近些年来,粉丝在媒介娱乐工业中 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部分地归结 为当代媒介娱乐工业在营销理念方面的发展。首先即 是“情感经济”(affective economics)日益引起媒介 娱乐工业的重视,这种新的营销理论试图将消费者 决策的情感基础理解为观看和购买决定的推动力。

而粉丝正是对消费对象投入最多情感的群体,他们“略带偏执的情感与认同体验衍生出无数消费内容与商业契机,进而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 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因此,可以说粉丝经 济的基本逻辑就是情感经济 。文化工业量化粉丝 的欲望,商品化他们对粉都对象的忠诚,并将之转化 为投资回报。


粉丝群体的延伸

从根本上来说,偶像与粉丝的关系是一种传播关系。有关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从前文所列举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与其崇拜者、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过程找到些许线索。

李白到访一地或一景,并以此地此景写诗,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登凤凰台》、《早发白帝城》等等,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广泛受众(地域、体裁)的传播行为,诗歌落成后该地人士争相传阅并将其广为散播,最终得到推广的不仅是诗歌,还有李白,最重要的是李白的游历,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具有特定文化符号的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一言以蔽之,唐代诗人与其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具有现代偶像—粉丝关系的雏形,但其并不具备群体性。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将偶像性质转变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从商品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

也就是说,李白是属于生产型偶像,而当下的大多明星已经异化延伸为消费型偶像。

“20 世纪美国通俗杂志中传记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世纪初公众崇拜的对象——成功的企业家,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已让位于娱乐明星和体育健将,人们的关注兴趣已经由‘生产偶像’转变为了‘消费偶像’ ”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生产型偶像已经让位于消费型偶像,偶像本身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不难发现,如今不管是周杰伦还是肖站粉丝群体都有自己严密的组织结构,后援会,在组织中各司其职,作图、写文案、剪辑视频、打投、净化、前线、修图、准备物料、做公益、现场应援等,分门别类,各取所长。


总结,肖战与周杰伦的此次热搜,不仅仅说明夕阳红粉丝团和当下新时代的粉丝团之间的冲突,还有一条娱乐圈逐渐走向流量化的一条背景线(这也是粉丝团内部逐渐变化的历史),

最后,无论在哪个时代,作品和实力都是艺人维持竞争力的杀手锏。如果粉丝们继续以刷数据的虚假繁荣,来维持明星热度的话,而没有匹配实力的作品的话。

那么是否,我们还会出现第二个 张国荣,黄家驹 等这些,离开娱乐圈许久,还是很多人会去怀念的经典艺人呢?


参考文献:

[1]于熙偌. 媒介进化视角下的粉丝文化[D].辽宁大学,2019.

[2]胡岑岑.网络社区、狂热消费与免费劳动——近期粉丝文化研究的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8(06):5-12+77.

[3]姜明.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无双.蔡徐坤pk周杰伦:时代偶像的代际更迭?[J].廉政瞭望(上半月),2019(08):86.

[5]孙雨田. “养成”系偶像的粉丝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6.


这次文章看了2个硕士毕业论文,和5篇文献,还有半篇的博士论文。了解了许多关于粉丝的定义,还有粉丝团内部的一些演变历史,和内部分工。对明星与粉丝研究,甚至想写更多的文章。但是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感兴趣噢~

不认真说事儿,一个关注其他所有,而不关注说事的自媒体账号~

欢迎同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