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才貌双绝,一首小诗带给你不一样的夏意


不知不觉已进入立夏,立夏时节,万物繁茂。随之,我们将进入初夏,也就是孟夏。俗话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故农人常有“立夏看夏”之说。

季节交替更换,既然已来到夏季,那么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首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描写夏景的诗《夏意》。

在解析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苏舜钦其人。

追剧《清平乐》的朋友们想必对剧中人物苏舜钦应该也有不俗的印象。苏舜钦,北宋诗人、书法家,字子美,此人人如其字,长得也是极其俊美,才高八斗,真可谓才貌双绝,无怪乎在《清平乐》中未见其人却先闻其声,在一众闺阁家秀之中,也是有口皆碑,成为曹皇后少女时打趣其闺中好友杜家小姐的一段佳偶天成的趣谈。

苏舜钦的美貌其实有据可考的,据说欧阳修曾盛赞其容貌“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

”,意思就是天下之人都爱慕其才华,但真见到本人后又会因他的容貌而震惊。可想而知,这样一位貌比潘安,又极具才学的美男子,在当时俨然备受追捧,以至于他的画像也在坊间广为流传。相信若在今时今日,必定也能收获一波的粉丝。

这样一位翩翩少年郎,自然出身也是不俗,他生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的官宦世家,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官至宰相。父亲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而苏舜钦本人也在北宋景祐元年举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

历朝历代,文人才子多潇洒恣意,率真少拘。苏舜钦有一“读书佐酒”的轶事典故在民间颇为流传。苏舜钦为人豪放不受约束,酷爱饮酒,每逢读书时必有酒为伴,且酒量惊人。

据传,当时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

此一幕恰恰被其岳父杜衍所见,并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如此可见苏舜钦也乃性情中人,人生无论快意还是失意,有酒足矣。率真可爱的性格也可窥见一斑。

宋仁宗时期,社会较为繁荣,喝酒享乐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风气。更有人说宋代经济的特点是藏富于民,可见那时的文人雅士生活也较富足潇洒,呼朋引伴至酒馆,美女美酒佳肴,自然也容易醉酒忘形,被有心之人诸如夏竦、王拱辰之流抓住把柄加以诟病。苏舜钦本人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早就遭至守旧派记恨,终于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最终他被革职削籍为民,闲居苏州。虽然后又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后就病故了。卒时年仅四十一岁。

苏舜钦被贬至苏州后,和清人袁枚颇为相似,都买下了一废园,并修建了“沧浪亭”。

夏意

宋代: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首《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修建沧浪亭后,隐居不仕。

这首诗是夏景,实则是围绕午睡而写,前三句是午睡前,后一句是午睡后。通过午睡的场所及外部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氛围,能在盛夏时节,有这样一个清幽环境,来衬托诗人午睡时的舒适之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别院深深夏席清”,所谓“别院”就是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极言小院在宅庭幽深处,有一种幽径通幽的空灵之感,在这样一个空寂的环境之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我们可以想象诗人躺在竹席之上,浑身清凉。

“石榴开遍透帘明”,诗人透过轩屋的帘,闲望户外,只看见石榴花盛开,展现出明艳的风姿。

“树阴满地日当午”,虽是夏日中午时分,但浓密的树荫似乎隔断了暑气,从“树阴满地”可以想见绿树成林,一“阴”字更突显小院的清凉静谧。

“梦觉流莺时一声”,显然诗人在清幽环境中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黄莺的啼叫声。

这首诗无一句不切合夏景,但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有一种清风拂面的舒适之感。而这又不得不得益于诗的高超的表现手法:笔致轻巧空灵,从空际着笔,营造一种空灵缥缈的意境;结构自然工巧,层层铺垫,暗埋伏笔,结句骤然而醒,恍然若梦。

综上,这就是诗人所着力表现的“夏意”,洒脱不羁,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

(声明:以书为友,以文沁心,读书写文,记录所思所感。欢迎关注“书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