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玩手机就要跳楼?恐怖大片!学生、家长、老师三国“大乱斗”

学生课堂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了,学生威胁老师,要是不还回来就跳楼,老师难受了,你吓老师呀!这位老师也是猛人,直接对同学喊:别管他,让他跳!

这种事情是真有,龙爪手上学的时候就干过这种傻事,有一次作业没按时完成,中午放学,班主任把我们几个没完成作业的,锁到教室里不许回家,教室在二楼,不算高,龙爪手趴到窗口说:这高度应该能跳下去。同学吓着了,汇报给老师说我要跳楼,老师也吓着了。从此以后,再没有把学生锁在教室过。

看到不少网友的观点,是说老师过于苛刻,没有与学生充分地沟通,老师刺激学生的方法有错误。马云说过:没有惩戒,就如让老师开一辆没刹车的汽车。没有刹车的汽车是没法驾驭的,同样理由,没有约束的学生也会失控。如果照此下去,老师怕是什么都管不成了,也什么都不敢管了,因为学生抓住了老师的软肋,随便找点吓人的理由把老师吓一下,老师就会放弃。

行使惩戒权,真是要满足很多方方面面的因素,是否违反校规?家长能接受的程度,法律许可的范围,学生能接受的程度。法律虽然没有明确教师的惩戒权,其实教师也在使用,不惩戒,怕是作业都没法完成。

老师、家长、学生,就像三国演义,互相克制、制衡,通常是孙权(老师)与家长(刘备)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学生),曹操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其实很多时候,教育学生更像是看病吃药,有些疾病,单用一种药物效果不好。联合用药,甚至中西医结合效果就很好。对付曹操,单单一种计策也是搞不定的,诸葛亮也是用了多种计策,才最后把曹操打的丢盔卸甲,狼狈而逃。对待问题学生也是这样,单纯去惩戒他,就会像皮球里大气,打得怨气越来越大,逆反对抗越来越强烈,学生毕竟是年轻气盛,不会考虑那么多后果,最后走极端了,这可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局。老师总是说多想想你的父母,多想想这个、那个,他要是真能这么想,就不会做傻事了,也就不是个孩子了,早就是个成年人了。

那么父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到底好不好?有利有弊。好的是孩子被红脸老爸批了,心里受伤,可以去白脸老妈哪里去疗伤,找到安慰。坏的是,父母意见不统一,会让孩子的内心无所适从,搞乱他的世界观。同时,妈妈的宠爱安慰经常会过度,不分对错了。如果是聪明狡猾的孩子,会抓住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来对付父母的管教,使父母陷入被动。最糟糕的情况,红脸、白脸父母之间争吵起来,最后都忘记了是要针对谁了,把主角孩子给忘了。

场景再回到学校,老师对学生的一些惩戒手段,罚站、当面批评、罚写作业,再不行了就要请家长了,这种情况属于问题比较严重了,学生、家长都比较害怕这个。而当这些招都用过了,还是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又当如何?结局不外乎有两种:继续对问题学生进行“治疗”,放弃这个学生。

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内心比较坚钢,水米不进,属于已经“不受”教育的孩子了。这些学生是不是该放弃?是个问号。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过这种学校的宗旨。放弃教欧式育学生有悖于办学宗旨。学生不可教育,有时候那个只是个表相,并非真正地不可教育,像一个慢性病人一样,可能需要治疗更长的时间,或者是没有找到真正能触动他的那个点。

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这里就不说他的名字了,属于完全不学的那种了,老师看见他就厌烦,英语老师甚至抽过他几巴掌,父母也是极端失望。有一天晚上他听见母亲在哭泣,哭得很伤心,母亲在埋怨父亲,母亲原来是城市里的,家庭环境也不错,父母反对他们的婚姻,以至于母亲与家庭决裂。母亲哭着讲她与父亲成亲当晚,准备睡觉了,听见有人敲门,进来一个邻居,说他们床上的被子是借他家的,结婚用完了,要拿回去。送走了这位,又有人敲门,又来一位邻居,说父亲身上那条新裤子是借他的。

现在又遇到这么个不学的孩子,母亲彻底崩溃了。当时听到这些话,这个孩子就像遇到雷击一样,傻在那里,当晚他哭了整整一夜,有种力量在心里萌发了,此后就像彻底换了个人,直接学疯了,每天4:30起床,学成了一批黑马,直到最后读完博士。后来,他总结自己,说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学学习,根本就无法停下来,每当想要停下来的时候,就会想起母亲绝望地哭泣的那个夜晚。

孩子总是在不断地挑战老师、父母的心理底线,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会转化,似乎是一条看不到头的道路,走不走?怕还是要一路走下去!在你达到终点的过程中,沿途其实已经领略了无数美好的风光,有时候看你以何种心态去欣赏了。水韵江南很美,大漠落日就不美吗?一生中有孩子陪伴,惹的你哭,气的你笑,闹得你要发神经,很幸福。

老师、家长、学生,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三国演义,斗来斗去,突然发现,孩子都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