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解密疫情中后期中国零售市场变革

(快消品讯)近日,尼尔森零售研究监测了全国70个快消品品类销售,中国零售及消费品市场走出疫情影响的步伐正在加快。

根据监测,2020年1-2月期间受疫情影响,整体线下零售市场销售额增长率出现-4.2%下滑,尤其是非生活必需品,除个别防疫相关用品,如消毒除菌液(+163%)、衣物除菌液(+238%) 外的主要个人及家庭护理品类整体出现-9.8%的下滑。而线上及线下47个主要品类的整合渠道销售仍保持增长,较去年同期相比达到+3.4%,非食品品类销售额增长率更高,达到+6.8%,食品品类为+1.0%。

线上渠道及邻里型超市是在疫情期间驱动快消品零售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线上销售额增长率达+29%,超市在疫情期间依然保持销售额正增长,而食杂店与大卖场销售额下滑明显。大卖场在1月份表现突出,销售额增长率领先,但受疫情影响,2月份销售额增长率下滑最为明显。随着疫情影响范围扩大,超市、便利店等小型、邻里型门店销售重要性在2月份变高。社区店及超市在疫情期间的2月起到消费稳定的作用,对线下实体零售的贡献从2019年35%增长至2020年2月的45%。

《快消品》了解到,消费者从1月到2月出现明显的消费行为转变,1月以春节囤货消费为主,2月逐渐转向对抗疫情的日常必需品消费,并更偏向选择在离家更近的小型门店购买。粮油副食品类在2月份消费重要性出现明显增大,而个人护理品类下滑,尤其是在大型渠道;奶制品、零食的消费重要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疫情期间,消费者增加购买更多种类的冷冻及方便食品;由于居家做饭频率增加,相关的油盐酱醋副食品类消费也相应增加。

另外,受物流、外出限制等因素影响,食杂店出现了明显的断缺货现象,方便面在食杂店的缺货率达到18%,远远高于去年同期3%的水平。碳酸饮料销售总量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大包装及多连包的小包装购买比重增多,消费者仍选择在离家更近的邻里型或小型门店购买。消费者对于健康更加关注,新鲜牛奶销售额增长明显。而与此同时,偏向送礼目的的整箱高端奶表现平平。春节及情人节相关的巧克力品类受挫,出现大幅下滑,尤其是礼品装;而居家休闲类产品如薯片,未受影响,消费者仍增加购买。

根据尼尔森零售监测全国领先线下及线上零售商的每周销售表现,尼尔森发现今年春节囤货高峰出现在大年夜前2周,伴随疫情升级以及全国进入居家隔离,不同于以往的春节习惯,今年春节后一周(2月第一周),零售市场出现销售环比增长。该增长主要由家庭及个人护理品类以及母婴品类线上及线下的销售推动。

2月第二周,由于全国疫情形势吃紧,全国领先线上及线下零售商在当周各省份均环比下降25%-30%,同比下降3-5%。销售在2月底至3月初开始企稳,2月24日至3月8日连续2周,全国大部分省份销售环比呈+5%至+10%的增幅,而对比去年同期仍然有-2%至-10%的差距。2月10日至3月8日的四周内,总体零售销售额除湖北、江西外,同比有超过30%的衰退。黑龙江、浙江、江苏、陕西、北京、安徽、福建、重庆、云南有中低幅度下降外,其他各省市,全国领先线上及线下零售商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虽然整体零售离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仍需一定时日,尤其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传统通路及小部分供应链支持能力较弱的现代通路零售商。尼尔森监测发现,在疫情影响最高的阶段(2月10日到2月16日),全国5百多万家传统通路食杂店有超过80%处于关店状态,在2月末已有33%的门店重新开放。而通过尼尔森持续的监测,这一比例在3月末进一步提高,全国范围内仅有8%的门店仍然处于关闭状态,

而这8%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

根据尼尔森疫情期间对于全国主要现代通路零售商管理层的访问,接下来6个月内,对中国零售市场快速恢复保持乐观的比例超过4成。其中,大型业态乐观的比例在51%,小型业态乐观比例达到46%,专业化渠道如化妆品店及母婴店的乐观比例则在3成左右。其中67%的零售商表示接下来6-12个月会加强O2O,53%表示会加强健康产品的货架占比,43%表示会强化新鲜产品的销售,41%认为会加强食品安全和健康可追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