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课程,收藏干货,努力学习,最后月入十万?

花钱报课程,收藏干货文章,努力学技能,最后真的月入十万了吗?

是不是在做无用功?


学生时代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习环境、统一的考试标准,成绩好坏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这样的生活中一直过了十六年,甚至更长。

进入社会,同事年龄有四十岁的、有二十岁的,有结婚生子的、有单身买房的。

什么样子的人都会遇见,而且没有任何缓冲时间,整个世界都会扑头盖脸地砸下来。


刚毕业会不习惯,原来的评价标准去哪里了呢?

我还是不是那个优秀的学生?

评价标准不见了。

生活变得好像很惬意,只要去上班就好了,只要有工作就好了。


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怎么自己的同学工资都比自己高呢?

自己做错了什么?

不知道。

于是,各种报课程、报速成学习班,好像就可以再次回到那个优秀的群体中。


钱花了,技能学到了吗?

不见得。

我用了两年的时间,交了很多智商税。

终于搞明白了一个等式。

“七天学成PPT”+“三十天轻松入门英语”+“一个月速成PS”+……≠多技能人才

上面的公式等于什么呢?

等于“人傻钱多”。

月入十万、半个月挣回学费……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前提的,“坚持去做事情!”

重点在“做”啊!

学习了那么多的东西,只是听,从来没有动手试试,怎么可能会呢?

即使在游戏里,花钱买了装备,买了技能,也是要用鼠标点点,从邮箱里取出来的!

我并非是告诫大家别报课程,而是要认清自己的行动力。

一定要有行动力的情况,再去报课程。

不要听别人一顿宣传,豪情万丈交了钱,最后咸鱼躺尸听完课。

实际上,执行力强的同学,都很快挣回了学费。

只有我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花钱报课程,但从来不做事。

这种学法,神仙也不可能学到东西啊!

寻找认同感,寻找集体,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本能,是无可厚非的。

每个人都需要积极反馈,才能继续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完。

但是在工作职场上,做好了是职责所在,做差了会挨骂、会挨罚,在小公司总感觉学不到东西,呆久了也没意思。

大公司暂时也进不去,只要多报课程,希望多学一些职场技能,未来跳槽的时候多一份选择。



报课程,是想要上进的表现。

收藏各种干货文章也是想要学习。

所有的动机都是好的。

但是!

所有的一切都停留在了前面,没有后续的执行,一切都是零。

收藏夹里东西灰落了一层又一层,课程报了一个又一个。

写作班的同学,一篇一篇的上稿,学费两三个月就全都挣回来了。

而我嘞?

三天两头写一篇文章。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三十天的课程学习时间都过去了,课程听了还没有一半。

这样怎么可能有结果。

但偶尔还会自我安慰:我不是偷懒,我是在搜集素材,等着吧,我一定能一鸣惊人,写个爆款文。

自信心好的从未怀疑这种可能。

整天想着:我只要写,肯定差不了。

写出来才发现,自己的水平还真……挺……一般的。


你以为接下来是奋起直追了吗?

不。

我继续消沉了。

(这种行为太可耻了)

想法的改变来源一个空间动态转发。

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学者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摄影班的学生分成两组,告诉学生,一组的学生期末测评以整个学期上交的照片总数量为标准,100张以上为A级,90张以上为B级,以此类推;另一组的学生只需要交一张照片即可,但是要求完美,照片的品质是唯一的评分标准。

最终的结果是,数量组的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质量组的学生只是在空想完美,上交的照片非常平庸。

这个故事和写作班里各种上稿的现实,反复在向我验证一个道理。

优秀的技能是在实践中不断被磨炼出来的。

一加一等于二,也是在幼儿园写了无数遍才记住的。

所以,报班也好,收藏干货文章也好,自己用过了、学会了,才有升职加薪,月入十万的可能性,整天空想,是毫无用处的。


我是杏花雨yu,欢迎和我一起阅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