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期 哲·思·行:学问学问,是先学后问,还是先问后学?

在古代,学问是两个词,分别指两个不同的过程。学指学习与研究,而问则是指问辩。后来两个词合二为一,成了系统知识的总称。时间长了,知识和理论代替了学与问的本身,渐渐的也有了学而不问的现象。

现在我们理解世界和宇宙的规律,主要是通过学习知识和理论。人们觉得只要把知识掌握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在学校里,大都是老师教,学生记,盯着书本找答案。人们自然就忘记了我们书本上学习的”学问“的本质是“可以证伪,但还未证伪的科学”这一真相。我们只顾着学习,却忘记了在学习人类遗产的同时,学和问这两个字才是学习最重要的部分。

先学后问,最大的挑战就是有先入为主的先见。问题不是通过打破边界的思考自发的产生的,而是在先见的范围内产生的。理论成为了人们的极限和最大的边界。

这样做学问,使得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并没有带领你去看真实的世界,反而很容易把你的意识和认知框在一个框架里,或者说学习的知识都是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才成立的知识和理论。实际上理论使你的视野变得更狭隘。

先学后问,就像带了一副眼镜,我们每天都用眼睛来辨识这个世界。离开了眼镜,我们都无法辨识这个世界。

然而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换句话说,先问后学或许是更好的逻辑。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做到先问后学呢?

首先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问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10万个为什么”。关键是提出问题并不像解决问题那样受到鼓舞,因此也经常挫败了孩子的信心。如果我们在家里和课堂上,不设正确答案,孩子的勇气就会自然产生。当孩子的问题不会被耻笑、否定或者不予理睬,孩子就会有勇气问更多的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家长,我们该为他解决了一个问题更加兴奋还是为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而拍手称快且保有耐心呢?

除了要鼓励孩子们像老师和前辈问问题,还要鼓励孩子不耻下问。不耻下问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也是突破“理论”给我们带上的有色眼镜的好办法。


那怎么问呢?前辈们早就告诉我答案:先思考,找不到答案再问。物理学家卢嘉锡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自学者难得有人指导,遇到机会总想多问几个问题。最好是请教时不要把问题问透,就像迷路时不要闭着眼睛让人牵着走,而是问个方向自己走一样,请人在关键地方点一下,然后自己去思考。这样费力一些,但收获会大得多”。

反过来看,父母和老师千万不要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一股脑就把答案说给孩子。你可以通过反问来推动孩子深度思考,或者给出一个方向,让他继续去探索。把成就换给孩子,让他有勇气和兴趣继续探索和继续问辨。不要用我们看起来更正确的答案来终结这个探索。

好啦,今天的哲思行就到这里,感谢阅读。您可以转发我的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卡思科青少年领导力,让更多的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