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伟 何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聚“力”增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聚“力”增效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唐建伟 何飞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距离这一目标仅剩两年时间,上海有必要加强进展梳理和经验总结,聚“力”增效,全力以赴投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冲刺阶段。

十九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市场在完善。2018年上海期货市场再添新兵,原油、燃料油、纸浆、铜、2年期国债等新品种成功上市,原油期货在上市百日内成交量跃居全球第三。2018年沪港通每日额度扩容,截至2018年11月16日,沪港通累计成交金额达到10.31万亿元。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16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创下2016年-2018年的最高增速。

二是联动在增强。国际金融中心与其他四中心联动频繁。2018年上海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步伐加快,航运保险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近40家银行为首届进博会采购商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联动也越发紧密。2018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通过实施25条具体政策,致力于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扩大金融开放的新高地。

三是影响在扩大。2018年,A股同时得到国际三大指数青睐,MSCI将A股纳入比例提升至5%,富时罗素公司宣布分步将A股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宣布1241只A股股票被纳入其指数初筛名单。2018年9月,英国权威智库Z/Yen集团发布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首次超越东京跻身第五,评分较第23期提升25分,是前十名中分数提升最多的城市。

四是环境在优化。2018年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成效显著,上海助力中国在世行营商环境排名中大幅提升32位。2018年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揭牌成立,挂牌百日内,上海金融法院以不到标配70%的人员配备,受理了1686桩案件,受案标的额近200亿元。得益于优良营商环境,2018年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数量增加了68家,总数达1605家,在沪各类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502家,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近30%。

五是政策在加力。2018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在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提高“上海价格”影响力、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等方面形成抓手,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取得新突破。2018年7月,上海发布“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其中有六大举措共32条涉及金融业,旨在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尽管如此,与中国全球第二的GDP总量排名相比,以及与纽约、伦敦这两个顶尖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能力来对标,上海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优势资源集聚不够。目前上海的跨国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太少,在沪金融机构多为中国区总部而非亚太(或全球)总部。二是全球资产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全球管理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公司中,82.9%的机构总部位于美国。相比而言,在上海设立总部的资产管理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三是先进风险管理模式尚未建立。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2015年便设立了“监管沙盒”制度,在监管科技应用方面,伦敦早已走在上海前面。四是跨境投融资与保险服务模式尚待优化。目前在A股市场,外资通过QFII、RQFII、沪港通等方式合计持股占比不超过5%,低于日本、韩国。债券市场海外持有者不到2%,远低于美国35%以上的海外持有比例。此外,上海保交所的国际再保险服务仍需完善。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偏慢。目前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近几年一直在2%附近徘徊,远不及美元近40%的份额。IMF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为1.84%,与美元62.4%的高占比差距显著,离欧元的20.3%、日元的4.97%和英镑的4.48%也有明显差距。

六是优良金融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第24期GFCI排名显示,相比于纽约和伦敦,上海在声誉、人力资本、营商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基于现存不足,为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经国务院同意,近日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扩大开放、深化创新、集聚资源、市场建设、防控风险等五个维度发力,加快建设形成包括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与支付清算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在内呈“6+1”格局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还有不到两年的冲刺阶段,上海应当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加快落实相关举措,尤其要在聚“力”增效上下功夫:

一是聚资源配置力,增优势资源集聚成效。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现有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上海要进一步出台鼓励政策,给予中外资机构同等待遇,吸引跨国金融机构在沪设立亚太(或全球)总部,促进国有大行在沪更好发挥总部功能,释放金融机构总部在上海总部经济中的旗舰优势。

二是聚价值创造力,增全球资产管理成效。上海要以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为导向,以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融通全球”功能为目标,加快集聚全球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支持外资进入资产管理行业,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资管子公司落户上海,逐步完善资产管理平台载体建设。

三是聚科技驱动力,增金融风险管理成效。上海要以建设高质量金融科技中心为目标,探索监管科技在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试点,稳步实行监管沙盒制度,不断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推进5G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聚产品创新力,增跨境投融资与保险服务成效。上海要以创新产品结构功能为抓手,拓宽境内外主体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渠道,探索科创板与境外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效对接,促进合格境外机构在沪发行股票和债券。进一步提高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再保险产品研发、创新与应用,积极推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聚定价影响力,增人民币国际化成效。上海要逐步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上海定价”的限制条件,不断扩大“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巩固提升在岸人民币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互动成效,促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发挥更大作用,助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融资及储备货币中占比的稳步提升。

六是聚声誉传播力,增优良金融生态建设成效。声誉传播靠人才。上海要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金融领军人才,着眼长远培育一批高素质青年金融人才,形成覆盖各梯队的金融人才储备。优良金融生态建设靠制度。上海要在税收、监管、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强制度完善,不断提升金融制度环境软实力,不断增强金融生态吸引力和竞争力。

注:原文《冲刺2020:上海聚“力”增效任务急迫》发表于2019年1月30日上海证券报,本文有修改。

(唐建伟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何飞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