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脱贫攻坚·百名记者百村行」蹲点记者手记(三)

从深山到城市,“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卢琼来)“家里穷,儿媳妇在孙子1岁多的时候走了,如今成了没妈的孩子。”4月13日,59岁的张才益与记者说起往事,一脸伤心。张才益原来家住吉首市太平镇青干村,地处偏远,山高谷深,全村共224户7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25户410人。

几年前,张才益的儿子在外打工时,恋爱生子,带回青干老家,没承想,儿媳妇接受不了贫困的现实,2016年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其实,我也不怪她,家里实在太穷,要吃没吃的,要住没住的。”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旧贫困,怎么办?

2016年以来,吉首市分年度、有计划地进行易地搬迁扶贫。为了实现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该市把易地搬迁扶贫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让农民变市民;把易地搬迁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把易地搬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让搬迁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分散安置与适当“小集中”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模式”,科学规划安置点选址和安置方式。

2017年,张才益一家从青干村的大山深处搬到了吉首市经开区安置点。该安置点占地面积185亩,总建筑面积50500平方米,一期于2017年11月中旬分房35套,完成安置搬迁户35户173人;二期集中新建21栋六层房,安置524户、1583人,建设住房524套,2017年11月底开始分房交钥匙并陆续入住。青干村全村224户有91户实施了搬迁,其中62户搬进了经开区安置点,与张才益继续做邻居。同村人多,少了新生活的陌生感,相互还能有个照应。独具特色的安置楼房,花园式的小区绿化,小区内活动中心、卫生室、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惠民超市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住进了新房,张才益心里又打起了鼓:“田土都在农村,在城里生活,收入从哪里来?”

不仅要让搬迁户住上好房子,还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在吉首经开区安置点,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实际,该市采取系列措施,从多层面满足贫困群众的就业需求。吉首经开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产业涉及先进制造、轻纺鞋服、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用工需求,有针对性为搬迁户提供合适的岗位,至少容纳户均1人在经开区就近就业。张才益年龄偏大,进企业务工有困难。于是,他花了14000多元买了一辆三轮,在民营小区从事建材运输。“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孙子上学也有校车接送,生活稳定了,也没什么担心的。”

与张才益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我州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的易地扶贫搬迁脱了贫,搬迁户融入了城市,生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丹青:旧貌换新颜

(刘旭)“镇上有公园,街道平坦干净,大家吃过晚饭会出来散步、跳广场舞,和吉首城里生活没什么区别。” 4月9日,说起现在的丹青镇,村民张群英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丹青镇政府所在地清明社区,有美丽的沿河风光带,平坦的连户路,以及错落有致的新楼房……这些变化得益于近几年当地积极推进危房改造、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党的政策好,干部亲自到我家,送我好房住,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清明社区74岁老人张水军,站在自家正在修建的2层新房前,激动地说着,“预计6月份完工,今年就能住新房。”老人是建档立卡户,一家7口人,家里的木房年久失修。2019年8月,张水军的木房被鉴定为危房,获得8万元资金扶持,于今年3月动工建新房。

据了解,2009年到2019年,清明社区危房改造共获得政府补助资金315万元,惠及170户619人。该项目的开展保障了村民居住安全,暖了大家的心。另外,清明社区将建设民族风情小镇,目前已完成社区主街道160栋民居,青砖青瓦仿古风格的特色民居改造;新建农贸市场和廉租房综合楼1栋,扩大市场规模,调整市场布局,推动当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

丹青镇上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清明河穿镇而过,过去河道多年缺乏管理,两岸垃圾遍布,环境堪忧。

2015年,吉首市委办、市史志办、市华泰公司组成的扶贫工作队进驻清明社区,在综合了解村里情况后,村支两委和工作队决定整合各部门资金,集中力量狠抓基础建设。

2017年,清明大桥完成重建竣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社区完成集中供水,安全饮水全覆盖;新建太阳能路灯220盏,实现电力保障率100%;互联网4G覆盖率和光纤通达率100%,广播、电视、邮递通畅。截至目前,各部门共投入800余万元改善社区交通,村间道路硬化率100%,入户道路硬化率100%,实现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

2019年整合资金30万元,完成清明河水漫跳岩建设;投入300万元修建亲水码头7个,建设2.4公里沿河风光带青石板路及仿古护栏,并修建延伸至河道中间的“水墨丹青舞台”,提升“清明歌会”等民族特色活动品质。如今的丹青河,变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民健身休闲的“小公园”。

清明社区第一书记肖剑说,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清明社区旧貌换新颜,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了。今年,清明社区将进一步发展产业,让村民的生活富足起来。

几百个红手印的故事

(龙佳义)去年冬月的一天,“李书记”要走的消息一夜间在龙山县石牌镇桃源村里传开了。

村民口中的“李书记”是龙山县民宗局驻桃源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李世选,李世选驻村扶贫3年,跟村民们结下了很深的情谊,他要走,自然有人舍不得。

听说“李书记”要走,村里的老人朱玉生更是一夜没睡着觉,思前想后,得想个法子留住“李书记”。

终于,朱玉生想起了以联名请愿的方式来挽留“李书记”。

于是,他认真写起了“请愿书”,写完后,又怕写的不够好,还特意找到在邻村当老师的朋友给修改了一番,定稿后,打印了9份,给桃源村的8个组各派发了一份,自己留了一份底稿,各组的联名请愿盖手印工作迅速铺开了。

才几天的时间,各组的请愿书就都送了回来,全村1100余人,在家的基本都同意,足足几百个红手印,这下朱玉生有底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乘车来到龙山县委办公大楼送“请愿书”,接待他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又专门开车送他到县民宗局。

将联名请愿书递交给县民宗局领导后,年迈的朱玉生甚至倚老卖老,“威胁”起领导:如果“李书记”不回来上班,我过几天就带村里人过来“抢人”。

当记者向李世选问及此事,他憨笑着解释:“一次在村里开会,本想用‘离开’来激励一下乡亲们的干劲,哪晓得最后还惊动了县里领导,搞得我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