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 天柱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现在再用神仙来炒作应该是到哪儿都不灵了。但诗人的话要听,他们是大地之子,在我们被世尘蒙蔽双眼的时候,他们依然清澈如一泓泉水。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谓的第三只眼吧,它源于心,是诗人淬厉出来的锋利的直觉。也许你会反驳范仲淹没有登上岳阳楼,却作了《岳阳楼记》,但你不觉得他目穿时空所见,远比上去再下来的游客看见的更多吗?

西方的诗歌起于宗教,中国的诗歌兴于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走到了天柱山,他只遥遥地看了一眼,便把它选为了自己的归宿地:“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钱钟书与杨绛文革中下放,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幢房子,杨绛说,假如我们有这样一幢房子,就住下吧。钱钟书嗫嚅了许久,说,没有书。试问天柱山吸引了李白的地方在哪里?后来他果然躲到天柱山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其实读书是假,读天柱山是真。只是诗人讳言,没有告诉后人罢了。也许他在学“悠然见南山,”的陶潜,怕别人踏碎了他的脚印,蹑踪而至?

到了宋代,另一位掷地有声的大文豪苏东坡也谈到了天柱山,苏东坡生就一副铁齿铜牙,人生的起起落落到了他的嘴里都能咀嚼出一点铿锵的诗意。但是说到天柱山,他的语气变了,“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俨然已把天柱山看成了家。这应该不是巧合吧?

白居易形容天柱山,“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气势恢宏,闻言之人总要跃跃欲试。曾有记者问一位登山家:你为什么要爬山?登山家回答说:“因为山在哪里。”多么富有禅机的答案!有多少人都把爬山视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这样杜甫式的欲望,但对于一个真正的登山家而言,爬山就像一株植物迎着阳光生长一样,那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可抗力。你只有服从,无法拒绝。没有山会向我们走来,所以我们要想领略山的魅力,就只能走向山。

天柱山以石称奇,我马上感觉到了。坐了一段索道,拾阶而上,经过白色砂地的“六月雪”。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岩石表面风化成沙,疑似琼脂碎玉,自然就想到了飞雪,又近而在炎炎盛夏迎来扑鼻凉意。抬头就是飞来峰了,顾名思义,峰顶有石,浑圆如盖,犹如天外飞来。这就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了,让人叹为观止。若说形象,“象鼻石”首当其冲,在粗圆的象形身上高翘起细长的鼻子,稚拙中透着调皮的憨态。“皖公神像”惟妙惟肖,似在闭目瞑神,倏尔即把一粒智慧的种子植在了你的心间。相看不厌,因是神交已久,于是新交变成了旧雨,嗒然入心。神秘谷外观乱石重叠,或立或卧;入则章法在焉,洞连洞,洞套洞。宽可旋马,作羽衣霓裳之舞;陡峭处则要手脚并用做猿爬。有时又要下到洞底,暗无天日,“无底洞”是也,让心儿揪得紧紧的。出则阳光璀璨,换了世界。

看过天柱松就是天池峰顶了,峰顶陡壁裂为三块,中间是渡仙桥,桥下万丈深渊,桥上凉风习习。我突然有了吟诗的冲动,但我是个不会做诗的诗人,有诗情,但不能转化为文字。而这也正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原因。眼前一根石柱直指苍穹,那傲然的姿态正是造化向我们展示的铮铮铁骨和雄健的肌肉。你看那黑色的罅隙不正是暴露的青筋吗?缭绕的云雾轻抚着它,“高处不胜寒”的天柱峰似乎也放下了决绝的姿态垂下了双目。英雄柔情,古今几人能懂?

继续前行,双乳石、拜岳台、鹦哥石、蓬莱峰诸景一一在目。折路返回,走青龙背,这是一条狭窄的石脊,扶着铁链一人得过。又下到炼丹湖,碧波荡漾,吹皱一池湖水。我的心也跟着清澈起来。

当晚住在山上,睡眠像一块石头。

翌日走东关。东关以险著称。迎真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过了山顶以后下山道就是一个乱石堆,犹如迷宫,路在哪里?时而两座巨石间架桥,时而石上凿阶攀爬,时而又要下到洞里,时而路径贴着石壁,则而又要攀着铁链独走山脊的悬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吊足了人的胃口。双股战栗,挑战又燃烧起勇气。雾霭氤氲,空气也能够攥出水来。过回音台,下千丈崖,那无数的台阶不是琴键上嘈切可听的音符,而是寂寞寺僧吟出的一句句经文。我在走,我又不在走。因为意识常常飘然身外。同时我又最深切地感知身体作为动物的存在。这些应该就是佛教中说的“情”与“色”吧,但我由此悟到的不是“空”,而是“有”。或许我还没有抵达“空”的境界。人们说爬山就是一场修行,对于天柱山来说更是如此。路在脚下,由我丈量。假如我们在世尘中变得慵懒了,爬一爬天柱山吧,这是一个压缩版,或者说舞台版的人生,此中真意,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从叠翠亭远眺,天狮峰与覆盖峰之间是连绵的石级,被人形象地称为“大天门”。一鼓作气,登“门”而入,走过一段下坡路,眼前突现一座弧形石桥,上大下小,从山顶挂到山腰,人们命之为“鹊桥”。紧接着就是“奇谷天梯”了,狭长的石缝里每个台阶都窄而高,没有抓手,坡度大约在七八十度光景,头顶巨石摇摇欲坠,让人胆寒。据说这里是东关最为险要之处。行经于此,我已是强弩之末,腿如灌铅了……

此次天柱山之行,我信马由缰。但也或许正因如此,我捕捉到了最细节的天柱山。余秋雨说天柱山是寂寞的,其实不然。也许它没有象泰山一样顶着五岳之首的桂冠变得热闹起来,但这正是天柱山之幸,声音常常冲散了智慧的浓度。当你徜徉在天柱山之间的时候,尤其是那阒无人迹的所在,不是冥冥中感觉到一丝异样吗?咀嚼过天柱山的一石一花一草一木,得到一份成长的欢欣。“山高人为峰”,不是这样的,相反,那是对大自然深深折服的敬畏。(文丨孔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