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作为青瓷与黑瓷的“摇篮”,都烧制过哪些精美瓷器?

战国时代平焰式窑早有雏形,商周时期,窑炉结构大变革,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的升焰式方窑发展到后期改进装置,于于地表面构筑了长条形“

龙窑”。

龙窑被誉为“青瓷与黑瓷的摇篮”,因盘踞山地间状似龙而得名,属“地面式平焰窑”。

龙窑历史悠久,根据考古资料来看,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猫耳山遗址群公元前1800~1500年)发现的3条龙窑,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龙窑

▼福建浦城县仙阳镇猫耳山遗址位置示意图

龙窑多见于南方,自商代起,广东增城有战国龙窑,浙江上虞有东汉-三国两晋的龙窑,丽水有南朝龙窑,江苏宜兴有唐代龙窑,浙江龙泉、福建

建阳建窑遗址等地有宋代龙窑。

▼中晚唐时期,龙窑烧制出的越窑青瓷,如冰似玉。

明清时期,在云南建水、四川荣昌、广东石湾等地还有建造龙窑,由于龙窑可以很好地调节窑内温度,提供强还原气氛,时至今日江南各省仍有人使用龙窑烧制瓷器。


▲平焰斜底龙窑复原图,其将方窑窑顶封闭,窑身倾斜,以最低的一端为火膛,最高的一端为排烟口,烧制时依靠窑身的抽力将空气吸入窑内,而窑的坡度大小则控制进窑空气量。

龙窑选址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由于南方多山地丘陵,龙窑大多依山而建,以自然坡度建窑,不必构筑窑基。倾斜度一般在8°~20°之间,福建最长龙窑为11°,而汉代龙窑斜度也有高达30°者。


▲《天工开物》陶埏第七卷──罂瓮,

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倾斜度有利于“驱流水湿滋之患”,即高地可避开地下水,保持干燥。同时“火气又循级透上”佘热可利用,加长窑身不仅可以加大抽力,还能增加产量和减少能耗。

其次燃料充足瓷土丰富的地方或是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同样是选窑的有利因素。因此龙窑常盘踞山间,有丰富木柴燃料和瓷土矿,方便工匠就地取材。

单室龙窑与分室龙窑

早期龙窑为单室型窑,更像是一根烟囱,细却不长。譬如广东增城战国时期的龙窑长不足十米,而浙江上虞三国时期龙窑长也才13米

同等坡度下,窑越长则温度可升高的区间越大,欲求快速烧制时配合投柴即可提高产量。于是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瓷器的需求量变大,龙窑逐渐加长,江苏宜兴唐代龙窑长达30米

根据考古数据来看,古代龙窑少有超过50米,宋代时期长度为历朝最长,元代时期又有所缩短。

▼宋代建窑遗址的大路后门龙窑,长度135.6米,为世界最长龙窑(分室龙窑)。

除了单室型龙窑,宋元时期还产生一种“分室龙窑”,即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

福建省建阳区水吉镇大路后门建窑遗址中有一条北宋龙窑,该窑长达135.6米,被誉为世界之最,至今保存完整。这条龙窑便是“分室龙窑”,不仅调温方便,可以快烧,能够长时间地维持强还原气氛,促成精美的铁系建盏斑纹形成。

▼建盏君建盏奇迹之旅团友参观大路后门龙窑

分室龙窑对还原焰的产生具有多方有利因素。

首先在窑头的燃料室点燃柴火,火势在空气作用下自然流向窑尾,而窑身自然倾斜所产生的抽力在窑腔中很容易产生副压,便于火焰层层蔓延。此时控制窑室的进风量,调整含氧量,当氧气稀薄时,便可形成还原焰

其次,在封闭区间使用木柴燃料,本身就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消耗氧气,也有助于还原气氛生成。

因此,龙窑能够较好控制还原焰,满足宋代建窑建盏烧制1300℃+的高温与还原气氛,为建盏独树一帜的铁系结晶釉和铁胎的烧结提供可能。

▼ 蔡襄《茶录》之茶盏有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夸赞的便是建窑的龙窑烧制出的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