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子山下)(文/图 薛定均 编辑/书中浪子)


点击上方,聆听音乐!



难忘远去的激情岁月(续篇)

金 子 山 下

——当年参加816绝密核工程建设纪事点滴

薛定均(四川)


我是个老核工业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整整四十年,参与我国多座核反应堆工程建设。退休后应聘参加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建设,直接参与核电站工程施工招标准备和具体实施工作。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我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伟大壮丽的核事业。

一 我和八一六

几年前,看到报刊上披露一条惊人消息:我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代号816曝光;

说起八一六工程,我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不解之缘。这还得从四十五年前的一段往事说起。

记得我第一

次到涪陵,是1974年秋天。当时还是文革时期,军工系统三线建设任务紧、时间迫。我们核军工系统虽然不属部队编制,但执行上级指令却雷厉风行从不打折扣。我们班接到工作调令,就马不停蹄、昼行夜宿、车船劳顿,赶往工地;公、铁、船换乘,一千多公里路程只走了三天,从盆周山区的川北来到二江合流的重庆涪陵。

涪陵映入我脑海的第一印象,不过是浩瀚东去长江边的一座小山城。虽不大但水运交通发达,生意兴隆,区位优势明显。大江里千帆竞发,客船、运输船、小汽艇、木帆船穿梭来往,江轮汽笛声声不绝于耳,引发阵阵嗡嗡的回响,一片运输繁忙景象。在二江合流处的麻柳嘴,你可看到乌江注入长江时那条长长的、泾渭清浊、界线分明的奇特景观;如在冬腊月时节,在大江岸边的沙滩上,你会见到一排排用毛竹搭建成人字形的网架上,挂满了一串串菜头的情景;用这种独特的自然风干方法和传统工艺制作的涪陵榨菜,鲜嫩脆香、美味可口,闻名睱耳、载誉世界。

客船停靠港口码头后,见许多搬运工肩挑背扛在船上装缷货物。通过长长的跳板把货船和岸边连在一起,吃着碗饭的搬运工友们弯腰拱背迈着沉重的步履,似乎要把这世界永远来往搬运倒腾着。想必一般人恐怕难以做到,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江边码头旁边卖小吃食品的摊贩、接送客人的亲友、招呼拦客住宿的店小儿、拿扁担搬东西的棒棒军们,人声鼎沸,叫卖声招呼声此起彼伏,如雷贯耳,十分闹忙。

我们下船后,步上几十级长条石板的梯子坎,来到那时的中山路。它是该城唯一繁华的商业街,二、三百米长的水泥路;不足十米宽的街道二旁商店林立,街上行人人来客往、喜气囔囔、好不热闹。在其他城镇司空见怪飞驰而过的自行车、人力三轮车队,这里却难得一见,因为这是山城,失去了它用武之地。

从城西的秋月门,到东边箱子街、麻柳嘴、乌江码头,除这段中山路外,都是弄堂小巷,路上铺的是长条石板;半山上的南门山有条东西走向的人民路,只打了一百多米长的水泥路面,其他约二、三公里长的街道路面,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汽车开过,雨天浅身泥,晴天灰漫天。这是涪陵城里可通汽车的二条主要马路。

公司招待所设在南门山马路边。我们从长江边码头向南一路上坡,爬上二百多级梯子坎(石台阶)到南门山约有六七百米路程;再往上走是易家坝体育场,只有几间房。周边山坡上都是农田、菜地和一处处白屋农舍。炎夏虽过,早晚比较凉快,但九月的涪陵,大太阳下气温依然炎热。一路梯坎爬坡我们早已走的气喘嘘嘘汗流浃背。招待所的小李热情地给我们安排好住宿。

当年城区面积不过三平方公里多!不到一个小时就可逛遍全城。她不过是几万居民人口的地区驻地的县城。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眼中真情实景的涪陵吧。


四十多年来,这里曾经是我工作生活十多年的地方,度过了那段人生中充满青春活力激情燃烧的岁月;参与世界上最伟大而艰险的地下核工程建设。目睹了工程进展的喜悦,也看到工程下马,缓、停建的折腾,引发建设者们内心焦虑不安的历史进程。

工程未能建成,但我无怨无悔。这段参建经历却让我终身难忘。它是我们年轻共和国开创初期遗留下的历史遗产和那个时代产物。说来也巧,我夫人是涪陵人。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工程停建后,我们随后就离开了那里。

隨后数十年间里,我虽然和她离多聚少,然而却始终关注着它的命运和未来。工程凝聚了数万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用真金白银堆积起来的。关乎我们国家安危和人类的命运。工程命运多舛几上几下、最终停建。五十年代的设计技术,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发展经济成为当代世界主流。所以中央当年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首颗原子弹爆炸、二弹一星上天,核潜艇下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投拥有核威慑力量的国家。毛主席曾说过,原子弹也是纸老虎。但你手里没它,原子弹也成了真老虎,别人就要欺负你。手里有没有那东西可大不一样;不说你也明白,它既不能吃、也不能喝、更不能卖、不能乱扔;可你手里有它,帝修反就不敢轻举妄动小瞧咱们。


二 千军万马 云集白涛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处于文革中期,虽然社会上比较混乱,生产很不正常。但我国国防三线建设还是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得益于中央在文革之初军委八条命令,对国防军工业、科技企业实行全面军管。这是国家对我国防工业的重视和保护。

随着国家三线建设进展,抢建八二一等一大批核工程的建成投运,大批核工业建设队伍以新的姿态奔向新的战场,开始了新的征程。

1973年底开始的大半年时间里,单位处于边调迁边配合工程施工之中。核工业二三建设三公司五千多职工家属队伍(其中有近一千名是家属孩子),包括生产生活设施、大量各类建设物资,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从川北东迁到涪陵、乌江上边的金子山下安营扎寨。当时四川交通极不方便,我们从川北盆周大山里几十公里乘卡车送出来,乘火车到成都又转车到重庆,再转趁江轮到涪陵;又转乌江小船到白涛,上岸后要碰巧遇上熟人就搭乘便车,否则,只能迈开双腿走近一小时到驻地。一天多的路程紧追慢赶竟然用了三天多时间,还紧张的不行。可不像现在条件好了出门有公交,有时还有车接送。

大家知道重庆是山城。其实涪陵的山比重庆的山更高更大,是一座真正的山城。这样的大搬家,在当时确实是一项十分繁重的政治任务。

撤销了军管。以前按专业划分数字命名的连队,又恢复了专业队名称。公司按任务区域分为三个工区,各工区下辖独立承担施工任务的各专业队;大的队三四百人,少的也有百多人。再加上加工厂、车队、物资供应、医院、机关,分散在江东江西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他们从大西北到大西南,经一二十年南征北战的历练、砥砺奋进,形成了一支三老四严、纪律严明、技术精湛,作风严谨、雷厉风行,敢打硬仗,专门承担核工程建设的专业安装施工队伍。

上级一声令下,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以专业队为单位,组织做好动迁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生产生活临设拆除、包装、装车、运输(包括联系车船码头火车、轮船的运输计划。)及到码头后的装运缷等工作。

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公路铁路、车载运输,江河船行,日夜兼程,千里劳顿,一支支队伍,一批批人员、一车车物资,车站码头一片繁忙景象。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里,二三万人的工程建设队伍向同一个目标云集,加上原有工程筹建单位、开山掘洞多年的工程兵部队、商业服务公司;居民人口不足千人的白涛小镇一下涌进来了几万人,一下子可热闹起来了。附近民居,乌江二岸、山坡谷地,成了营造生活住房和生产建设的工地和战场。

在文革中出现这种不同凡响、处处安营扎寨的场景,那个年代也许只有在全国一盘棋,集举国体制意志,君临天下的国家大三线建设中才能见到。


三 八一六的前世今生

该工程说来也是命运多舛。这里说说它的前世今生。

中华民族在她与大自然生存环境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了一种坚强不屈、抗争不息、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是我们民族魂传承的遗传基因在人们心中生根开花的结果。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奇故事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成语中,有关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的故事中,看到我们中国人对待大自然、阴阳黑白的二元世界,如对待像宇宙日月、山海水火给人类造成的灾难的态度,与西方人的思想观念截然不同的二种哲理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从未中断依然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它是传承至今光耀千秋的中华文明。

正是我们的传大民族精神,一种大国气魄和担当,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乏创造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特大超级工程。比如二千多年前修筑的万里秦长城、古代水利都江堰、京杭南北大运河;仰或还有被项羽火烧一月火未熄的咸阳阿房宫、一百六十年前被英法强盗抡刼焚烧的北京圆明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高铁、特超高压输电网、航母、天眼、航天空间站、嫦娥落月背、北斗导航、量子通讯、港珠澳大桥等,影响世界的重特大工程不断涌现,有些还不断走向世界。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不乏此类工程。816地下核工程,就是一例令世人感到无比神秘、神奇、神圣,叹为观止的伟大工程,——这是历史上一个特殊时代造就了这绝密的特大超级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东南沿海有台湾国民党蒋军对大陆的不断挠扰,它背后是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美帝对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禁运封锁;度过了十年蜜月期的中苏关系,苏修反目为仇挑起连境冲突,逐渐走向全面对抗。抗美援越的战火烧到我南疆,形势十分险恶。

而我国大城市、工业国民经济发达中心,都在长江、沿海一带,对抵抗外敌入侵极为不利,严峻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一九六五年中央决定国家和地方设立大小三线,816工程就是当时确定的我国的第二套核设施。

直到1969年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决策。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备战备荒为人民,开始了大规模从沿海将重要国企内迁的大小三线工程建设重要历史阶段。

一九六七年一支精锐的工兵部队开进大山,开始长达近十年的掘洞施工进程。我记得67年5月组织上派我们八人到816工程做前期准备,当时我们还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承建工程已投运。我经批准休假后再去。

时值文革初期,等我回来,告说那里武斗交通受阻,暂时不去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国内外形势复杂,战云密布,局势骤然紧张,等不及核洞开挖完,将第三套的821工程于1969年作为抢建项目提前实施。

我写过的“难忘远去的激情岁月”中提到“抢建大三线、大战八二一”的回忆文章,其后所涉及内容,到此嘎然而止再无下文。为什么?涉及保守国家机密。国家对821工程解密了,现在才能见到“金子山下”这篇文章。

这个涉及数万人浴血奋战十七年的816绝密工程,最终停建无果而终。十七年是什么概念,人生寿年几何?年青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孩子都长大工作了厂还没建成,那你会有何感想呢。不禁让人有点唏嘘茫然。


四 大山里的秘密

我国中部地区云贵高原的云雾山东縁,有一座纵贯千里、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盘宛于湘、黔、鄂、渝边界的武陵山脉。这里山高坡陡、谷深林密、奇峰异石,悬崖绝壁、天坑地洞,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是个汉、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

当年原生态地质地貌、资源丰富而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金子山上老乡,肩扛背驼将满筐的土特产,天不亮要走四五个小时山路,到山下的白涛赶场进行物资交流,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百姓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当地老乡们端着金碗讨饭吃,生活十分艰苦贫困。

八二一工程选址,这里是山高林密的乌江下游的东岸,山岚叠嶂,岩石坚硬隐蔽好,远离震区人烟少。

一条跌岩起伏终年流淌的白涛河,从山脚下流过注入乌江。符合当时国际形势靠山近水隐蔽进洞的工程选址要求。八一六地下核工程就在武陵山脉重庆涪陵境内金子山,要把金子山的肚子掏空,把整个核工程放到大山的肚内,工程建设该是何等的巨大和艰险,这是多么伟大的气魄和决心啊。

面对海拔近1500米高的金子山,只见满山林木葱茏,高高的金子山峰隐没在云雾之中。从乌江大桥那边过来,一条简易的石子路在山脚下,伴隨白涛河缓延向前。只看到一座当时我国之最,高达一百五十米的大烟囱(没有烟是排风塔),被绿色拥抱着挺立在半山腰上林海之中。不到二公里外就是乌江边的白涛镇,从外面看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其实,这里面隐藏了一座我国最大、世界少见的地下工程。它离地面150米以上,整个工程上面覆盖着坚硬的花岗岩石,掩没在一片林海之中,能承受百万等级当量的核袭击,经受8级以上地震威力的破坏而能安全无睱。

建成后洞中有水、电、气、通讯、通风、空调、除湿、测试,防辐射,安全防护、交通等附设工程,满足数千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物资储备一应俱全。确保工厂生产人员安全。

1966年,经周总理亲自批准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7.46亿元。从1967开始一个精锐工兵师,前后历经近十年的打洞开挖,把诺大的金子山肚子几乎深深地把它挖空。而真正的核工程建设是在主洞体开挖基本完成的1972后逐步展开的。当时承担建设工程施工的是二个老搭档:即是中核二二公司建筑公司和中核二三三安装公司。

这两个公司专门承担这种类型工程建设,是配合一二十年的老搭档。民用生产厂建设是先把厂房盖起来再安装水电设备。核反应堆工程正相反,是土建安装密切配合,从挖基坑地下隐蔽工程埋设、浇筑、运进相关设备或安装好,再盖房子。鉴于工程的不可拆卸、更换、修复性和工程质量可逆向追索性的特点,有一套严格的质保体系和管理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

从打基础开始就要土建安装密切配合,所有水电气管道、预埋构件,按图纸预埋合格签字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浇灌钢筋砼(混凝土)。埋错、或遗漏是不允许的,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你想,从一米多深的砼里你是扣不出来的。除非炸掉重来。

整个工程有周密的施工综合进度网络计划。各单位各工种要严格按照计划安排人材物和加工件的进场和调配,计划精确度到日甚到小时。计划一旦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会直接影响到其他部门的进度和人材物供应。尤其是进洞内工程,空间和场地狭窄,更增加了施工难度。所以这二家十多年的施工磨合,他们技术精湛、精益求精、质量称道,一丝不苟、万无一失的工作作风,受到上级通电嘉奖。

当年他们进洞上班要翻山越岭走近半个小时路程。洞内冬暖夏凉,进入现场头戴安全帽,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工程施工现场各项管理制度。现场呈现一片紧张而有序的繁忙景象。但文革后期及粉碎四人帮之后期间,时局的不确定性迫使工程时缓时续、进展缓慢。

直到1984年宣布停建时,已完成土建量90%,安装工程完成70%;这是我国第二套、实际上是第三套核工程;是集核材料生产和核后化工处理的综合性的国家绝密工程。当时职工家属不准随行,重庆信箱通讯,白涛的地名也从地图上消失四十多年,直到2009年国家确认对公众部分开放,作为旅游和国防教育基地后,方重新公之于众。

该工程长二十多公里。主洞室共十二层、高79.6米,拱顶跨度31.2米,完全隐藏在山体洞内。洞内大型洞室18个,洞口19个,洞深最长有几百米。道路、导支洞、巷、隧、竖井130多条,挖掘的石方150万立方米,铺成1立方米的路基可长达1500公里。整体设施布局宛若迷宫,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没有路标指示,让你迷路寸步难行。

现在供旅游开放展示的是其中的主控厂房101工号,共有十二层。它是由2001根工艺管和几十根安全控制棒组成的石墨水反应堆;其规模不足整个工程的十分之一。通过迷宫进入810大厅。是个高二十多米的装料操作间,近二十米高的屋顶下,安装一部直径20余米、360度回旋的环形吊车,通过吊装孔运来工艺管及核料,供更换工艺管道吊装使用。整个施工中必须确保核工程设施建设对核辐射防护的安全度、系统自控仪表的准确度、和环境空气检测的清洁度的严格要求;确保将来生产的正常安全运行。

核堆内的温度、湿度、流量、严密性检查、信号、剂量检测、工况调控、安全保护、遥控卸料等八大系统,通过管道、阀门、自控仪表、元器件、信号、电讯控制线路传输到中央计算机控制大厅的几面仪表盘上,操纵员对堆内工况一目了然;

各种缆线、不锈钢工艺管道密如蛛网,长达数千公里。通过三层严密的安全保障设施,以及空气、剂量检测系统,确保设施运行、人员的安全。工作场所按不同的安全功能、清洁要求,分红、橙、黄、绿、白分区管理;人员进出凭专用证件,互不串行。

对特殊区域岗位人员的要求更为严格;这是一个集国家当时最新科学技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供水系统则由乌江边的取水口泵站提供。安装的八台2500千瓦电机,带动大型高压水泵取水,通过二条1.5米直径长达数公里的输水管线到山洞。据说用量最大时会把乌江一半水都抽走,用水量之大可见一般。

堆内核裂变反应产生的高热度水,通过二个不同的密闭回路进入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一回路冷却水由8台5000千瓦电机水泵运转注入堆内循环使用。并将冷却的循环水排出洞外。

如果将高温的热水利用起来就是核电站。就是在一、三回路中间增加二回路系统,将热交换后的高温水通过膨胀成高压蒸汽输送到常规岛,推动汽轮机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余热水通过热交换器的冷却后再重复利用。

核电站和火力发电最大不同,是产生过热蒸汽的原子锅炉里用的是核燃料,而火力发电锅炉燃料是燃煤或天然气。其他与普通电站并无二致。


洞体高大长又宽,这么庞大的工程,解放军官兵炸山开洞施工挖掘工作,是十分艰苦充满危险的。稍有不慎巨石墜落、高空跌下或清理危石,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那时国家没有盾构机等开挖洞体的大型装备。只能靠简易的空压机、铆风枪打眼放炮、轨道翻斗车、挖土机、铲车、汽车来装运石渣,墙、顶面绑扎钢丝网,水泥搅拌车来喷浇洞顶墙体的水泥被复。有部分全靠人力完成。青春热血铸就伟大事业。就是靠我们人民子弟兵这种对党忠诚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创造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在不到十年工程施工中,牺牲的干部战士近80名。离洞口六七公里外的一碗水,建有一座为建设821工程牺牲的烈士陵园。我曾去凭吊过,觉得场面有点破败,应好好整修一下供后人瞻仰。不忘过去,我们应该永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缅怀那些为了祖国安全,和国防工程建设献出年轻宝贵生命的无数的先烈们。

形势发展变化,工程终未建成。但它仍然不失为当今世界已知最大的人工地下核工程。这是一个集神秘、秘奇、神圣于一体,被权威人士誉为深山洞藏的和氏璧,可与三峡工程争锋的惊天工程,是我国当代最伟大的地下长城,说不定将来在某一历史的重要时刻,或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影响世界的未来。

816地下核工程,是我国最具时代特征,含有三线建设、国防军事、核能利用、旅游教育等诸多现代元素,是不可多得具有人文历史科学重大研究价值的工程代表。您如有机会,值得亲临前往现状一睹芳容


五 历史的回声

历史的脚步总是在铿锵的激荡声中砥砺前行。弹指一挥间,过去四十多年。

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祖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曾数回涪陵,有幸目睹见证涪陵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

当年两江汇合处的渝东南小山城,投入改革开放大潮,借助国家三峡工程开发建设乘势而为。如今已发展成为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电子信息、化工化纤、材料、新能源行业,已将成为涪陵区的六大支柱产业。是库区水陆枢纽物流中心、渝东南新兴工业基地和地区经济辐射中心。成为集商贸、工业、物流、交通、旅游、山水园林、宜居的近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在波澜壮濶、浩瀚东流的长江和急流奔腾、悬壁青峰的乌江上,十多座跨江公、铁大桥和高铁、高速路,把二江三岸五团紧密联接在一起。十里滨江美丽可爱,数百栋几十层高矗立的楼宇,直插云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原来旧城已不见踪影,让你几乎认不出它的原有风貌。涪陵三宝——千年水下水文白鹤梁、鬼斧神工的武陵山大裂谷和816工程地下核军工洞,成为涪陵城市的三张靓丽名片。

当年工程所地、地图上消失的白涛又回来了,显得更有生气。镇子整体搬往乌江西岸,成了欣欣向荣繁华新集镇。从西岸跨过重建的乌江大桥,一条通往武陵山大裂谷的高级油沙路从洞体门前穿过。早已通车的渝怀(化)铁路,从老镇上空穿越,不时有巨龙惊天动地从老街头顶飞驰而过。中国最大的页岩气产地离此不远,江东成了新的化工园区。

816厂在九十年代转民中改建成五十万吨合成氨大化肥。厂址就在江东,原二三三公司机关驻地、和沟里的材料设备库场地。原来山沟二边层层重叠、依坡而建上下高达百米,绵延1公里多长的千百栋职工家属房早已不见了踪影 ,只有马路边我家曾经住过的那栋土坯房,还在向我这主人张望。经整修改造,它成了厂门卫的值班室。

这让我想起当年816地区工作十几年生活情景。

白涛镇周边的风是出了名的,常常能把屋顶掀翻。这可能与该地区处于河谷低地四周高山的地形有关。穿越地区二十多公里长的乌江江段,南北各有一个不宽的悬崖削壁的峡口,夏天的高温,地形和高落差形成的热量不易散发出去,在河谷地反复旋流、形成地区的高温热风。该地区夏季三十八九度高温长达一二个月,真的,年年夏日酷暑当头的日子,我们不知是怎样挺过来的?!

有人说重庆高温在涪陵,涪陵高温在白涛;这三地我都呆过,这话不假我算是领教了。夏天的热风把茅草、庄稼叶子烤焦,风吹成条条细丝。家家户户门前场院浇水、房顶喷水、室内地面洒水;门窗缝都用报纸糊起,关门闭户不让热风进来。芭蕉扇不管用,躺在床的竹席上汗流浃背,一会儿就印出个人影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三五十块工资不高,家庭用电扇不多。记得在83年夏天特热受不了,我狠狠心到涪陵用了一百四十多块钱抱了台式电扇回来,看到全家人高兴的样子,那日子真的终生难忘。

近二十多年来,我曾几次回到当年奋斗工作过的地方。记得前年八月,我们一行去参观816地下核军工洞,从接待室出来穿过公路的地道就到洞口,开放了两个洞,1号进、2号出。我们去了310房间,抬眼望房顶,是堆本体大件的最下一层,是一百六十吨重的不锈钢桐体,底平面是密密麻麻满天星辰般的穿工艺管孔洞。这是反应堆底部遥控卸料的大锅处,下面是一口直径十二米的大锅,卸下的核料,通过锅底下的水力运输送到102工号深水池暂时存放。房间里有台梁式模拟吊车供检查使用。这里是放射性最强地方,由机器人操作。万不得意人欲进入,工作人员须穿特种防护服并有人检控,只允许工作几分钟就得换人。

纵横交错的各种管线和电缆有序地排放;沿途照明换上了节能灯发出耀眼的光亮。到810大厅和中央控制室参观后,又来到104工号,这是为堆内大件拼装的场地和余热发电汽轮机厂房。我仿佛又回到四十多年前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战斗场景:

各种机器声的轰鸣。桥式吊车吊钩下各种设备构件,在洞内空间中不停地移动起落,起重指挥者的三角红旗在手中飞舞,发出旗语指令和哨声;电焊机在嗡嗡地歌唱,焊枪触发出生命的火花,放出一道道闪眨耀眼的弧光,瞬间把空间照的净亮;

设备安装就位的哨笛声、构件拼装铆钉枪发出达达达的铆接声响和大锤清澈的敲击声;在密如蛛网的钢筋网中,自由穿行的钢筋工们熟练地将钢筋绑扎在一起。这是中国人民在奋战三线建设那个年代,为了祖国建设、为了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在工程施工中高奏的一曲团结紧张、热烈繁忙、和谐协调而有序的多重劳动大合唱,一首满怀激情、威武雄壮动人的劳动战歌。

因工程停建,好多东西未安装是看不到的;但如建成了普通人来不了,来了你也不一定能让你看到。停建后的八十年代正是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工厂里将有些能拆卸变卖的设备材料早已拆除变现。如今有的地方变得有点面目全非。


回望四十年前我国贫瘠而刚强,备战为破局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到今天祖国欣欣向荣繁华昌盛的锦绣河山,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十分光荣与无比自豪。

我们发展核武器目的,最终是为了消灭核战争;和平利用核能、造福整个人类。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巨变之中;世界并不安宁。美总统为了美国优先,不顾他国死活,他上台后退协、制裁成风,用国内法代替国际法,依仗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用翻脸不认人的欺凌霸权手段,抡起单边主义增税大棒,极限施压,武力相威胁;对我挑起贸易科技战,妄图遏止我中华崛起。当前中美贸易战正酣。对此我们不愿打、不惧打,也有信心打胜这仗。对他们的丑恶本性,决不能抱任何幻想;应居安思危,我们只有做强自己,才能无敌于天下。

在欢庆建国七十周年国庆来临之际,中国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征程中,排除万难、团结一心,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个繁荣富强引领时代前进、走向世界大同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就在前面,我们中华民族将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世界人民梦寐以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幸福的地球村未来将变得更加光辉灿烂。

今天,八一六地下核军工洞,成了旅游和国防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去体验当年老一辈建设者奋斗精神的风采。我们对地下核工程神秘神奇神圣的雄伟壮举和那个历史时代产生的壮丽史yff般的奇迹,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赞叹!

历史就是这样,中国人民挺起胸膛迈着坚定脚步,在铿锵的激荡声中勇往直前不断前行!



《金子山下》是薛工(薛定均同志)写的回忆文章。四五十年前,你们也许还小,或者还没出生。但这是我和你们的父母双亲,爷爷奶奶曾经共同奋斗经历过的真实故事。当年我们激情满怀、战天斗地的艰辛场景还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却。

今天,我告诉大家这个渐行渐远的一段往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国那有家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的强大,是几代人艰苦奋斗劳动创造的结果。不忘过去、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也许会有诸多不如意之处,但这是前进中可克服战胜的困难和问题。祖国美好未来还需要每个中国人共同去创造,也是国人的责任和担当。

这篇文章晒出和朋友们共享,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

我国核工业建设历史,从五十年代中开始到整个六十年代在大西北。六十年中到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都在大西南搞大三线建设。那时中苏关系紧张北疆陈兵百万,美、蒋沿海封锁、反攻大陸。原在西北大后方的国防工程一下暴露在苏修的枪口之下,中央决策不得不向大西南转移。毛主席指示,没路骑毛驴也要去。挡了裤子也要上。可见中央领导为国家安危睡不好觉。情势非常危急,集中全国之力的非常时期,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尽早建成投产拿出合格产品。当时文革时期,但对国防工业系统实行軍最管,外面大乱,内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影响减之最小。

上面讲的是国防建设的实施建设阶段。其实整个国防工程建设包括规划选点,勘察设计,施工设计,组织施工,人财物计划制订实施,设备仪器、研制采购,工程质量保证和工程的试运转和验收,交付建设单位生产使用。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膨大的系统工程。

就我们核工业核反应堆工程建设,西北为一套,816为二,川北广元为三。因二套在地洞内工期长,暂缓,把川北工程抢建为二套。我们人马又调往川北抢建821工程。建成后又马不停蹄赶赴816工程,则因该工程最终未建成下马,就没写续篇。所以我文章主要写大西北和抢建821工程。建成后奔向新的征程即指八一六工程。往下就没写。当然这一个个感人片断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金子山下"这篇文章,弥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地下核工程一一816工程纪实的缺憾。

薛定均2020.1.22.


作者风采:



薛定均 男 江苏常州武进人 1939.11出生江南水乡太湖之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0年毕业;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首批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

毕业后参加中国核工业二三公司工作直到退休。终生从事我国多座核反应堆工程和核电站建设。

从大西北的荒无人烟大漠戈壁,到大西南的高山密林荒野深沟;走南闯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处处留下我们第一代核工业人的坚定足迹。从一个英姿勃发青年到双鬓斑白老人,走过近四十年艰辛岁月,直至1999年退休。退休后应聘于江苏核电和四川中砝、成都咏正等几家工程咨询公司的技术负责人。

本人学生时代喜欢读书、爱好文学,特别是纪实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

2018年10月出版25万字《朝花晚香 》纪实文学、散文、诗词文集。

现为四川省老诗创作研究会员、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李淑华,书中浪子,女,1966年出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丹阳市作家协会、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镇江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丹阳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丹阳慈善总会义工、丹阳护生小居、丹阳凤凰慈善、丹阳如意慈善会员,曾在《青年诗林》《镇江师专》《丹阳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英语之友》《扬子晚报》《作家天地》《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在《同步悦读》《作家平台》《一线作家》《人民杂志》《新长江文学》《艺术荟萃》《女人花文学》等微刊及大小网站论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1500篇。《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家,《浪花文艺》创始人、总编、主播。



头顶一轮红日 郭振东


作者风采:


郭振东艺术简介


郭振东(随光逐影),男,笔名:远山。江苏丹阳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理事,丹阳市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摄影网签约高级摄影师。
数百幅作品在国际国内摄影大赛中获奖入展。2012年举办《“随光逐影 风韵无限”郭振东艺术摄影作品展》,出版《郭振东艺术摄影作品集》。多次获得地方政府文学艺术成就奖。


2019年7月在中囯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办的《2019“大美祖国”全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评委奖”。



中文:历史的脚步总是在铿锵的激荡声中砥砺前行。

英文:The pace of history is always forging ahead in the sonorous agitation.

日文:歴史の歩みはいつも高らかな激動の中で励ましつつ前進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