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内外八景,莒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莒州外八景”是明初莒州知州杨瑒选址而定,并写了“城阳八景记”记述了八景之胜:

  “凡此八景,输灵献秀,皆清淑之气所钟,今古称奇,绘而成图,存于心目之间,允为快事。若夫地灵人杰,文献或不足征,然唯八景之在斯州,终不可磨灭也。”

  屋楼春晓

  

  屋楼崮是莒东平原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也是每天清晨莒城东部太阳最先照耀的山峰。据出土文物及文献考证,早在5000 年前,此山已是莒地先民观日出、定春秋的山巅。每年春分、秋分时节日出时分,站立莒城东望,一轮红日自崮巅冉冉升起,古刹佛塔、苍松翠柏,皆染上金色的霞彩,颇具奇趣,就会依稀呈现出“日月山 ”形图像,这便是“屋楼春晓”的壮丽景观。

  浮来夕照

  

  浮来山又名浮丘,位于莒城西8 公里处,三峰鼎峙,夕阳映照下的浮来山,景色幽雅,静谧宜人,既无车马喧嚣之扰,又夺自然造化之功。层林尽染,古刹生辉,使人如临仙境,乐而忘返。

  西湖烟雨

  

  西湖烟雨景观原址在今莒城西郊。明代之前,莒城西郊尚是碧水连天的湖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闪,水天一色,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周围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洛山樵牧

  

  洛山樵牧之洛山,又作络山、落山。《重修莒志》载,“ 洛山高二十四丈”,山上有洛山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樵夫牧童踏着落日的余晖自山间归来,别是一番景致。

  马鬐耸翠

  

  马鬐耸翠中的主景马鬐山位于莒城东南35 公里处,海拔662.2 米,为莒县境内最高山峰,犹如烈马扬鬃之势。此山涧幽谷深,景色迷人。望海峰、擎天柱、仙人洞、马鬐潭等景观鬼斧神工,堪称钟灵毓秀。

  书院夜诵

  

  书院即曾子书院,在莒城南关街,原南关小学院内。据《韩诗外传》《左氏续经》等记载,春秋时期曾子、子夏在莒为官,在莒城南部设立书院,广招学士,并亲自登堂授课。书院规模宏大,环境幽雅,为莒国强盛和民风淳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每逢晨风夜露之际,人们常闻琅琅诵读之声。

  沭水拖蓝

  

  沭水拖蓝景观在莒城东约1.5 公里处。沭河从莒城东绕城而过,城东北方又有袁公河汇入,因水中所含成分有异,汇流后在同一条河里形成了清浊分明的两股水流,泛出淡淡的蓝色,好似河中拖曳着一条蓝色的带子,故称“沭水拖蓝”。

  山寺晚钟

  

  据雍正《莒州志》记载,山寺晚钟之景中的山寺在碁山寺。因古代碁山寺早晨击鼓,夜晚撞钟,与一般寺院的“晨钟暮鼓”相异而闻名莒州。“ 宝刹凌云, 红叶翻妆,僧定禅榻,海鲸吼音者,山寺晚钟也。”

  莒州内八景

  国士桥

  

  国士桥位于莒县图书馆西南角,今青年路与文心路交汇处。春秋时期,柱厉叔为莒敖公在此跳河潭而死,后人嘉柱厉叔为“国士”,称此桥为国士桥。

  刘章手植槐

  

  在今莒城浮来路与向阳路交汇处,原来有一株古老的槐树,志书记载此树为汉代城阳王刘章栽植,故称“刘章手植槐”,简称“汉槐”,俗叫“过街槐”。

  灰打墙

  灰打墙是莒州内八景之一,指的是城南门里,二道门西侧至瓮城西角的一段旧城墙

  一步三孔桥

  

  一步三孔桥在莒城西大街通往瞎汉汪的胡同口,实际是一个下水道口。

  张真人墓

  张真人墓又叫邋遢张墓,是莒州内八景之一,在漏厄湖畔。这里原先有座火神庙,因邋遢张在庙中坐化,人们就在此为他筑了座坟墓。

  文庙

  

  文庙前院,原有一株古槐,粗两围,树干腐烂,内生一棵楸树,直径约30厘米,人称槐抱楸,成为莒州内八景之一。

  透亮碑

  据传,在莒城墙的一间门洞的墙壁上,嵌一记载修城事的黑青色石碑,此石碑仿佛铜镜,人如果站在石碑前,发现石碑,光亮如镜,能显出人影,俗称“透亮碑”。

  十面石

  昔时东瓮城路南的一块大石头。这块巨石,常年卧在一家商号的墙根下.八楞两顶,十个平面,长约米许,顶径半米,成为人们在此小憩的方便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