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书的特点

与王羲之书法比较的角度,来谈谈王献之行书的特点:

神骏阳刚之境;

行草书体更胜;

突出外拓之势(筋力,圆转,外展)。

——王羲之更典型地体现了含蓄而灵动的中和之美,王献之则在中和的基调上更表现出神骏奔放的阳刚之境。

“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之独绝也” (张怀瓘《书议》)。

“灵和”者,温文尔雅,志气和平,灵动洒脱;

“神骏” 者,豪气纵横,威武神扬,宏逸遒健。

王羲之是魏晋书法、古代书法“ 中和” 之美的典范。

从作品来看 ,呈现一派平和、清雅的审美风貌。

其“中和” 之美是刚柔相济的;

是质与妍的结合, 既有平实质朴之意 , 又有潇洒妍美之姿。

相对于汉魏、钟繇之质 , 王书更具妍态;

而相对于王献之的宏逸纵放 , 王羲之则更含质朴之趣。

潇洒又沉着,灵秀又爽利。

王献之的行书则有一种大鹏抟风、逍遥纵逸的气度。

“若逸气纵横 , 则羲谢于献;

若簪裾礼乐, 则献不继羲。

虽诸家之法悉殊 , 而子敬最为遒拔”( 张怀瓘《书断》 ) 。

后世崇尚奔放、纵逸书风者 , 大多宗法小王。

——大王行楷为优,小王行草更胜。

大王行书侧重楷意,既有行书的圆活随意,又有楷书的谨严规矩。

清爽流畅的行笔,既写得笔笔起讫分明、扎扎实实,又灵动轻松,无一丝滞板。

小王行书突出草势。“

子敬之法 , 非草非行 , 流便于草 , 开张于行 , 草又处其中间 。

无藉因循 , 宁拘制则;

挺然秀出 , 务于简易;

情驰神纵 , 超逸优游;

临事制宜 , 从意适便。

有若风行雨散 , 润色开花 , 笔法体势之中 , 最为风流者也”( 张怀瓘《书议》 ) 。

潇洒散放的气度则与简便随意的行草建立了更密切的对应关系。

——大王侧重內擫,小王突出外拓。

前者侧重裹毫、瘦劲、方折、骨力,体势内敛紧结;

后者突出铺毫、肥厚、圆转、筋力,体势外展宽博。

内擫,主要指内敛的笔势字势;

外拓,主要指外放的笔势字势。

内擫重“骨”,外拓重“筋”。

骨胜者挺健,峻劲;筋胜者通畅,活络。

“骨力”重方,“筋力”尚圆。

大王更见方折,小王更显圆转。

大王在起、收、转折处的方势明显,小王则突出圆势,以转为主。

内擫者裹毫为主,外拓者铺毫为重。

裹者瘦,铺者肥。

内擫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比较谨严含蓄些;

外拓用笔,翰墨淋漓,豪放畅达。

—— 将二王行书综合学习,

可以把中和与阳刚、灵和含蓄与神骏奔放、内擫与外拓、骨力与筋力、瘦劲与肥厚、方折与圆转等审美意蕴和笔画、结构要领和谐统一,增强表现手段,丰富艺术效果。

(可参考宋民《二王经典行书要领精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