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又治癒,這部豆瓣高分打破我對科幻劇的想象

作為流媒體界的巨頭,網飛向來在選片口味上百無禁忌,幾乎來者不拒。

這就導致了其出品的原創劇集大多質量層次不齊,但偶爾會有不少出圈爆款。

就拿前陣子最火的《飢餓站臺》來說。

高概念的設定、精妙絕倫的隱喻和緊張刺激的劇情節奏,使它成為繼《雪國列車》《寄生蟲》之後又一討論階級議題的力作。

相比之下,與網飛同臺競技的亞馬遜品味就要挑剔的多,大多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

比如,被它視作“圈粉利器”的女性主義喜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不說別的,光是劇中還原度超高的服化道,就值得一吹。

再比如,以“反英雄”為賣點的暗黑美劇《黑袍糾察隊》

它除了試圖批判流行文化與商業巨頭之外,更把矛頭直指超級英雄。

在劇中,以祖國人為首的“超級七人隊”不過是一群表面偉光正,實則道德敗壞、內心扭曲的人渣。

敢於揭露人性之醜陋和挑破消費主義的真相,使這部劇成了市面上最另類的超英劇之一。

再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部科幻美劇。

不瞞你說,它打破了我過去對科幻劇集的固有想象——《環形物語》

隨手點開一集,映入眼簾的就是漫無無際的雪地與純淨素白的天空。

幾乎每一幀都充斥著北歐人獨有的“性冷淡”風格,冷冽的色調搭配極簡的構圖。

總而言之,就兩個字:

高冷

這樣的視覺風格,實際上源自瑞典藝術家西蒙·斯塔倫海格的同名繪本。

他非常擅長運用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的畫面和凝練的語言來講述故事。

除此之外,他的創作中還充斥著各種“概念化”產物——

謎之機械生物、矗立在廢土之上的破敗建築、隨處可見的巨大沉默物體。

除了被他的腦洞折服之外,也時不時會在這廢土風場景中捕捉到一絲隱約的壓迫感。

大概,這就是西蒙·斯塔倫海格的魅力所在。

接著再來聊聊故事。

本劇的敘事節奏相對慢熱,與“高冷”的視覺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

劇中幾乎沒有抓人眼球的爆點和反轉,有的只是漸入佳境的氛圍和簡潔明快的臺詞。

我猜耐心不足的觀眾可能熬不過前20分鐘,就急著想開啟“倍速模式”,加速啃完這部劇。

但我必須要說,如果願意靜下心來,它絕不會讓你失望。

故事,首先要從小女孩

洛蕾塔說起。

她和母親阿爾瑪是美國俄亥俄州某座小鎮上的普通居民,兩人過去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阿爾瑪擅自從名為“環形”(The loop)的實驗中心偷走了一塊蝕石,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開展了實驗。

這次秘密實驗,就此改變了這對母女的命運。

一覺醒來,洛蕾塔發現整座房子都憑空消失了。

就連母親也不見蹤影,就彷彿過去的生活全都只是夢境一般。

她能找到的,只剩那塊掉落在地的黑色蝕石。

就在洛蕾塔最無助的時候,她遇見了小男孩科爾,對方答應要陪她一起找到阿爾瑪。

兩人結伴同行的路上,更多的怪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母親任職的實驗中心表示,這裡並沒有叫做阿爾瑪的員工;

洛蕾塔家的木屋就如同不受重力控制般,一邊解體,一邊緩慢地飛向空中;

雪地上站著某個舉止詭異的機器人,彷彿在監視兩人的舉動。

突然失蹤的母親、蘊藏神秘力量的蝕石、陷入迷茫的小女孩。

這三條重要線索,串起了故事的開場。

如果按照美劇的慣用套路,接下來就該由主角去揭穿某個蓄謀已久的陰謀,又或者準備開啟“拯救/改變世界”的路線。

但《環形物語》卻沒有按套路出牌,而是把故事引入了另一個方向。

倍感絕望的洛蕾塔不知道該去哪裡,只好再次回到科爾的家。

在無意中,她走進了科爾母親的書房。

出於好奇心,她打開了書桌上的工具盒,並在裡面找到了一張有些泛黃的試卷。

她驚訝地發現試卷的字跡竟然和自己一模一樣。

再仔細一看,上面赫然還寫著她的名字。

鏡頭一切,轉到了科爾母親這邊。

聽完洛蕾塔的經歷以後,她瞬間明白了眼前的一切,然後脫口而出:“那個女孩,她是我。”

沒錯,這正是一個以“循環”為主題的故事。

在蝕石的影響下,想要找回母親的洛蕾塔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從而與未來的自己相遇。

不過故事的重點不僅在於時間線的循環,更在於人物命運的循環——

洛蕾塔曾在提起母親失蹤的時候發過誓,“以後我絕不會這樣對待我的孩子”。

可是,她依然沒能阻止在三代人中循環上演的“母愛悲劇”。

由於在母愛缺席的環境下艱難成長,她最終成了“復刻版”的阿爾瑪:

一個脾氣暴躁,醉心科研的失職母親。

這就正如那句俗話所說,“長大後,你就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沉迷於科研的阿爾瑪總是忽略女兒的感受,因此洛蕾塔更喜歡在外面玩,放學了也不想回家。

成年版洛蕾塔為了找出真相,同樣投身於研究,結果科爾也時常在森林裡獨自冒險。

兩人都有著如此孤獨寂寞的童年,所以才會在相遇後感到同病相憐。

問題來了,長大後的洛蕾塔能否打破這個循環?

幸好,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很難說出口,但我覺得阿爾瑪可能不想當個媽媽。”

“科爾也是這樣說你的。”

正是在兩人的對話中,她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

她總是沉浸在失去母親的憂傷和困惑中,漸漸忘了科爾也需要她的關愛。

以這場跨越時空的相遇為契機,洛蕾塔與自我達成了和解,也找回了對親情的觸感。

她開始更多地陪伴兒子,試著去彌補曾經犯下的錯誤。

雖然略顯傷感,但結局卻溫情滿滿。

雖然小女孩洛蕾塔的篇章結束了,但這只是本劇的序幕而已。

接下來的劇情不僅換了主角,就連畫風也變得更加冷峻。

它以“黑鏡式”的荒誕故事,探討了人性的底線和“自我認同”的重要性。

科爾的哥哥雅各布是個內向憂鬱,甚至有些厭世的書呆子學霸。

他的好哥們

丹尼則是個精通音樂的肌肉男兼學渣。

某天,兩人在森林裡發現了一個神奇的鐵球,它可以讓兩人的意識互相交換。

於是他們約定要互換身份,試著體驗一下別人的生活,等之後再換回來。

剛開始,雅各布版的“丹尼”還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很新鮮。

無論是肌肉壯碩的身體,還是隨時有妹子投懷送抱的桃花運。

但沒過多久,他的美好幻想就破滅了。

丹尼嘴上說著自己早就收到了環形公司的應聘通知,其實只是虛榮心作祟。

他看起來活潑開朗,實際上家庭矛盾重重,遠不如雅各布家那麼和睦。

窺探到這些陰暗面之後,雅各布意識到世上沒有所謂完美的人生,大家各自有著煩惱。

就在雅各布想通的同時,他發現自己掉進了丹尼精心編造的陷阱。

實際上,對方打從一開始就抱著要霸佔雅各布身體的主意。

無論是優渥的家庭條件,還是光明的前途,都是丹尼最夢寐以求的東西。

既回不去原本的身體,又不想就這麼頹廢地活著,萬念俱灰的雅各布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他再次鑽進鐵球中,把意識傳輸到了廢棄的機器人中。

從此,真正的雅各布消失了,丹尼的肉體也變成了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

說到這,聰明的朋友應該能聯想到前面悄悄埋下的伏筆。

是的,科爾在森林中看到的古怪機器人,正是他的哥哥雅各布。

故事開場,當丹尼問道:“你更想要隱身,還是能聽到人們的想法?”

雅各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因為他想遠離人群,不想再理會其他人的想法。

事實上,他最後也確實做到了這點。

換個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個極其悲觀的暗示——

普通人要想真正逃離現代社會的包圍圈,唯一的辦法就是遁入“非人”的狀態。

不妨設想一下。

假如我們給一對戀人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那麼他們會繼續深愛彼此,還是逐漸走向分離?

關於這個問題,本劇試著給出了一種可能性。

在喧鬧的酒吧裡遇到了名叫伊森

的男孩,兩人一見鍾情。

但在家人和朋友的阻撓下,兩人很難有機會享受真正的二人世界。

如你所料,改變故事走向的契機,依然是個神秘道具。

梅試著打開了她在湖邊撿來的瓶子,結果時間突然就像被按下了暫停鍵。

除了她和伊森之外的所有人,都靜止了。

趁此機會,兩人過上了朝夕相處的生活。

他們一起看日落、一起聊天,在無人的荒野中馳騁,甚至在靜止的街道上“為所欲為”。

總之,就是把以前想做卻不敢或不能的事都試了個遍。

如膠似漆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兩人很快就產生了無可避免的分歧。

大吵一架後,伊森選擇解開手環,從無限凝滯的時間中逃離。

明明說好要一起共度天長地久,卻等來了戀人的背叛。

傷心欲絕的梅只好按下恢復鍵,任由伊森離開。

在此之前,梅總是寄希望於留住生命中那些最美好的時刻。

但正如她的父親所說,“有時候事情很特別,就是因為它們不會持久。”

永恆,換不來完美的結局。

短暫,卻不只意味著遺憾。

或者換句話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如此簡單而又複雜的道理,是過去的梅完全不能理解的。

直到最後,梅才用另一種方式找到了屬於她的永恆。

兩人在街角偶遇,伊森用蹩腳的中文艱難地說出了那三個字:我愛你。

聽到這裡,梅沒有做出回應而是轉身離開。

難道她是真的毫無所動嗎?

其實不是的,她眼中閃爍的淚光就是最好的證據。

我想,她將會用漫漫餘生來紀念這段短暫而又美好的愛情。

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

這是《權力的遊戲》中最經典的臺詞之一。

它不僅預示著“死亡”是終將到來的必然,也為觀眾揭示了劇中角色無常的命運。

但在《環形物語》中,這句話卻可以被琢磨出不同的哲學意味。

當爺爺拉斯告知家人他已經時日無多之後,種種悲傷的情緒便縈繞在科爾一家人的心頭。

尤其是科爾,他完全無法接受最疼愛自己的爺爺即將離開的事實。

“死了以後你會去哪裡?”

“那你還會回來嗎?”

在兒童的視角中,“死亡”似乎只意味著暫別。

科爾夢想著逝去的親人還會有來生,然後再以其他的形式重新回到他身邊。

“我們能為你做什麼嗎?”

比起科爾,他的父母要顯得冷靜的多。

在成人的視角中,“死亡”是總有一天要面臨的難題,他們學會了冷靜地看待。

至於拉斯本人。

“死亡”對他來說,既是旅途的終點,又是一場令人心碎的離別。

即使他表面看起來很平靜,但一想到要獨自等待死神的降臨,難免還是會有內心崩潰的時刻。

趁著家人不在,他便會露出無限悲傷的表情,或是偷偷地大哭一場。

除了看待死亡的不同視角之外,本集中還有不少可以深挖的細節:

比如,爺孫倆合力種下的番茄,在拉斯去世後結出了甜美的果實,

象徵著生命的交替循環;

科爾時常會跑到郊外去觀察他發現的野鹿屍體,直到野鹿變成了森森白骨。

這既是他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死亡,也是他第一次在朦朦朧朧中感受到“死亡”所帶來的變化;

拉斯曾經隱晦地提過,他覺得應該在玄關處掛一樣東西。

但妻子克拉拉追問時,他卻怎麼也不肯明說。

直到去世後,克拉拉才明白他指的其實是骨灰瓶。

這場未完的對話,成了逝者與生者之間最後的秘密。

拉斯去世後,一家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改變。

那些原本瑣碎的日常,突然就成了無可挽回的遺憾——

科爾和往常一樣走進書房,卻再也看不到那抹熟悉的身影。

原本拉斯一直負責承包家裡的維修活,但現在克拉拉卻不得不把這個任務交給兒子喬治。

更讓人心酸的是,她和拉斯之間象徵著默契的“口哨”再也不會得到回應。

從親人之間的相處習慣,再到愛人之間獨享的小秘密,這些生活細節是如此之真實。

它不僅戳中了觀眾心底最柔軟之處,也再次提醒我們:

在這世上,最令人難以承受的往往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至親之人離世後留下的那塊空白。

說到底,《環形物語》和那些盲目懟特效、堆砌概念的科幻影視有著本質的不同。

它主張在稀鬆平常的生活氛圍中,講述著那些緩慢沉鬱而又迷人的故事。

如果非要定性的話,我會認為這是部“

軟科幻劇”。

“軟”指的並非科幻設定不夠硬核,而是指故事中細膩真實的情感內核。

無論是失去之後才更懂得珍惜的親情,還是在遺憾中落幕的愛情。

這些關乎人類最真摯情感的話題,在劇中都能一一找到對應。

關於人性的哲思、對情感的細膩表達,再搭配上精緻冷冽的畫風。

《環形物語》就像一杯加了薄荷的莫吉托,它有著清新舒爽的口感,值得我們去慢慢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