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网红城市光鲜下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


前言:

《最后的棒棒》(纪录片)是一部2015年上线的纪录片,总计13集,豆瓣评分9.7分,这对纪录片是极佳的肯定。

纪录片讲述的是正团级军官何苦转业后拜师学艺棒棒。从走进一个名叫自力巷53号的破烂棚户区开始,跟着一群棒棒一起生活、工作一整年的经历记录。
根据几位不同主人公的真实经历与人生轨迹,展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对生活,对生存做出了阐述,又对生命做出了耐人寻味的解读,其中人情冷暖,让人透视人性。

对棒棒的解释,学者秦洁在《重庆“棒棒”:都市感知和乡土性》一书中写道:

‘棒棒’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处于重庆低端劳动力市场、以搬运服务为主、具有山城区域特征的农民流动务工形式…… ‘棒棒’又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传统行业——‘苦力’的延续。

通过《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像棒棒一样的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感情经历,焦虑无助......

01 活着就是一场抗争,直击底层人物的艰辛

主角之一的老黄,一生坎坷起伏,可以用苦难缠身来形容。老黄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出生第三天,就迎来了重庆解放,过了几年家里被划成了地主成分,没享受过公子哥的安逸,反而遭了灾祸。

正是如此老黄一直没有结婚,到了四十几岁才好不容易娶了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结婚后老黄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自己的孩子,终于盼到女儿出生,可是没曾想过了几年老婆又跟别人跑了。

老黄只能跟女儿相依为命,现在为了给女儿还买房欠的债,五十好几的他,只能主动推迟退休,扛起棒棒再干几年。

命苦的人,只能拼命硬,老黄的命就像肩上的棒棒一样,不管挑再重的货物,哪怕压得咯吱咯吱颤,也是不敢断的。

同样是做了多年棒棒,跟老黄熟识的老杭,也是一把硬骨头。

因为腿出了问题去医院治疗和修养了一年,腿上的病却没见有什么好转,结果是钱花光了。只能拖着病腿回来,忍着痛继续当棒棒,同时尝试各种觉得不可思议的偏方。

他们被命运摁到地上摩擦,努力挣钱成了他们拼命抗争的唯一途径,也成了他们全部的生活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晦暗的底层人物甚至包括我们,不都是在为了美好生活抗争着,努力的模样透着人性最璀璨的光芒。

02 为了生存可以放弃尊严,探寻底层人物的隐痛

在连年的劳累后,老黄得了高血压。不去医院,成了他拒绝的第一句说辞,哪怕头昏眼花,走不动道,在小诊所开十几块钱的廉价降压药就算是进了医院,做了手术了。

老黄吃完了药基本也不会再去买,但是依旧照样出工、干活。哪怕实在受不了倒在路旁,不断呻吟,还是留着那最后一股倔强不去医院。宁愿听信偏方,喝几块钱的醋,毕竟醋相比药而言要便宜得多。

用他的原话来说:“死了就死了,没死就赚了。”

在老黄看来,在生存面前,根本不会顾及自己的尊严。

同住在自力巷53号二楼的老甘和老金,合伙过春节,准备喜庆地挨过元宵节,但是没想到钱花光了。

刚开春,又没有伙计,根本不能耗着,时间耗得起,肚子耗不起。老甘看着美食城餐桌上、垃圾桶里,顾客没吃完的食物,打包带走,用锅煮一煮就解决了温饱。

老金虽然跟老甘因为过年的事各不愉快,但是也是凑在一起大快朵颐。

这也有了老金最经典的一句话:以粮为纲,持续发展

想想老甘被美食城保安驱赶骂得狗血淋头的场景,尊严比起填饱肚子,孰轻孰重,立竿见影。

尊严是多么脆弱,像一个薄薄的纸皮面具,很容易就被别人撕落,露出面具下的怯懦和窘迫。

03 跟不上时代似乎只有被淘汰,嗟叹底层人物的无奈

棒棒行业是一个没落的行业,无论我们如何同情这些年老的棒棒,但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就是这样,我们无法阻止。等这批棒棒年龄更大了,或者更先进的生产力替代了这种体力服务,估计棒棒以后就只能存在关于重庆的记忆中了。

《最后的棒棒》中的棒棒们基本上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却是依旧在最底层挣扎。他们不由地思考:为什么?怎么变?

作为自力巷53号住户的房东,大石或许是他们中破局的第一人;兼职做了群租房,在不断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也不断地以新居民融入到城市中来。

何苦,这个刚入行的棒棒,更懂得变通,他并没有像师傅老黄一样二十多年永远扛着肩上的棒棒干,而是联合自己身边的棒棒,开始承接建筑工地上的小活。

一年时间,何苦从棒棒到小包工头,从月薪几百到日薪数百,他完成了职业上的大转变,这也是一种破局。但是还有很多比如老甘这样的棒棒不愿去工地,依旧只有在解放碑附近艰难地拦着活计。


在我看来,在当今社会,不懂得追随时代变革的人陆陆续续会被淘汰,靠着现在的惯性思维依旧执迷不悟,一辈子可能都会踟蹰在现有的圈层里。

所有行业或者产业的存在,都是配合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我们总是需要作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去配合这个社会。

无论这种改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让整个社会的发展来将就我们。做不出改变,那么显而易见,我们或者是他们早晚会被社会前进的洪流所吞没。

04 朴素踏实的脾气,揣摩底层人物的秉性

普通话说得蛮标准的“河南”可能会让很多观众又恨又怜,作为一个赌徒,他常常身无分文,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河南”举目无亲的时候,赌债累累,真的是吃不起饭的时候;消失一个多月没饿死,让我们分外惊讶,原来是一个在工地做活的朋友一直默默接济他。估计也是在他朋友的影响下,他履行承诺还了何苦借给他的六百块钱。

老黄做事也讲究公平,不贪图小便宜。何苦来自力巷就跟老黄说好了,老黄带他入行,并监督他。何苦作为学徒第一个月都是给师傅效力,可是到了月底,老黄心中还是过意不去,非得两个人平分。

因为不怎么识数,老黄就用最淳朴的土办法——“堆坨坨”,就是把钱按面值等额分成两摞来分。


在他们看来,不贪不占,似乎是一出生就铭记在心的本分,不让自己丢面,不让别人难堪,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准绳。

05 不应被忘记,给默默付出却仍在挣扎的人们一个高光镜头

2014年寒冬腊月,自主创业的转业军官何苦从放下迷彩背包,肩上扛起棒棒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与自力巷53号的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出活,零距离观察并记录下棒棒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何苦自编自导自演,外加自己剪辑、配音、配乐,上线当时根本没能引起反响,没背景推介、没资本运作、没粉丝拥泵,整整13集,近400分钟,感觉时间一下子静止,回到了何苦初入自力巷的时候。

5年以来,随着《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以被众多影视博主相继发现,纷纷给这部纪录片献上了迟来的盛赞。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

讨生活的路上没有谁的模样是光鲜的,大家都是弯着腰踟蹰前行的赶路人。


又回到现实里,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有登上荧幕的机会,但在与生存抗争道路上,每个人却都有属于自己的发言权,属于自己机会去获得幸福。

总会有那么高光的一瞬间,可以看到每个人自己灿烂的笑脸。


后记:

在一个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有太多太多人们,包括我们,处于并长期处于底层人物这个范畴,但是在为生存抗争中,我们从不怯场。

在为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舔砖加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给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点赞,不应忘记他们。

每当自己想要懈怠的时候,看一看这部片子,即使面对生活是挫折,是残酷,是难堪,甚至是绝望,也有充满希望。